近期,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其中,二季度增长7.6%,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引发各界普遍关注和议论。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快与慢,究竟应当怎样看?首先应当对数据作对比分析。
与以往增长速度纵向比较,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二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分别为8.9%、8.1%和7.6%,增速的确持续放缓,但并非大起大落,可以称之为“稳中趋缓”。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横向比较,美国二季度增速不会超过2%,欧元区甚至可能负增长,印度和巴西增长率分别为5%和1.2%,我国二季度7.6%的增速依然较快,且符合年初制定的7.5%的预期。如果增速不继续下滑,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就不会动摇。
观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与慢,还要对影响增速放缓的原因作全面分析。
眼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不断加深,欧美等发达国家财政赤字高企、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公共需求与私人消费需求萎缩,导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动力急剧衰减。与此同时,一些亚非和拉美国家利用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生产与我们相同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美欧,使我国传统出口优势面临挑战。如果我们直接采取竞相压价的方式参与竞争,势必进一步加大国内资源环境代价,抑制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进而对改善内需特别是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利益。
从国内看,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曾长期依靠以投资为主的速度扩张型粗放增长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在工业化初期具有某种必然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粗放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尽快从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紧迫问题。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转型阶段增速放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当然也不会例外。
分析经济增长速度的快与慢,不能只纠结于速度本身,更要全面看待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把推动可持续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和当前经济运行总体状况看,今年上半年,伴随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经济运行正在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一是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回落到2.2%。二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上半年总的能源消费量增速同比回落,这是各地区、各部门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结果,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效率有了新进展。三是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上半年,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速是12.3%,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高1.8个百分点。四是进出口多元化的战略成效明显。上半年,虽然对欧盟出口下降了0.8%,但是对一些新兴国家,例如东盟,我们的出口仍然保持15%以上的增速。五是农业喜获丰收,全国夏粮增长2.8%,再创历史新高。六是城乡就业总体稳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00万左右,全国进城打工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增长2.6%。七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2.4%,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但还是一个比较快的增长速度。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正如今年早些时候新加坡《联合早报》和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文评价的那样,“适度减速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有控制地逐步放缓,是中国一直想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