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过程中,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创新的一个副产品——风险。创新总是对原有东西的突破和对新的目标的追求,其间必然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表现为一种风险性行为。同时,风险又往往是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强化、发展的。所以,创新与风险是相伴而生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风险性因素日趋增多,以致现时代被称为“风险时代”。
●关于“创新”与“风险”关系,要澄清一种误解
这里需要澄清一种误解,即认为冒险或闯风险是一种迫不得已,带赌博性的行为。实际上,这是现代社会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正常的、普遍性的现象。在激烈的竞争中,谁要在市场上取胜,谁就必须敢于面对风险,知难而进。创新者为什么甘愿冒险发起创新呢?这是因为,通过冒险求得创新,可以帮助创新者在竞争中获得垄断地位。创新者可以通过产品、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获得高市场份额,从而能够有力地控制竞争的各种资源,在定价、选择供应商等方面处于控制者和操纵者的地位,获得其他竞争者无法企及的超额利润。许多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正是由于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才敢于挑战风险,不断发起创新——胜者希望永远保持垄断者的地位,败者则希望能够扭转落后局面。
●关于创新,当代出现了两个新变化:主体多元化、主体由个体化向组织化发展
在当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创新的主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而创新也逐渐由个体化向组织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风险企业,这些企业都冒着较大的风险,集中力量开发新技术,试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通过风险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作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以至经济发展可以“超常”的形式来进行。如果技术先进国家的风险企业同技术落后国家进行协作,或者技术落后国家所建立的风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从事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那么,这些技术落后的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
●风险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与“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关系
谈到风险,人们经常提到“企业家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破坏”。所谓“创造性的破坏”,就是不安于现状,破旧图新。企业家总是寻找变化,对它作出反应,并将它视为一种机遇加以利用。也就是说,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仅仅是潜在的创新,只有通过企业家的开拓,不断寻求应用、变革的商机,才能使之变为现实的创新。勇于开拓、善于开拓,这是企业家特有的行为,企业家的职责就是进行创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造性变革和挑战风险能力的形成,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则难以生存。
●创新的起点并非越高越好
创新要敢于冒险,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冒险。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总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是,敢闯风险与盲目冒险、蛮干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建立在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探索,后者则可能是背离规律或者对规律缺乏足够认识而盲目进行的一种行动。尽管这两种活动都有成功与失败的可能,但前者所承受的代价要比后者小得多。应当承认,只要进行创新,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代价的创新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创新的推进又不能随意付出代价或代价过大,这就必须注意一个合理的限度。首先,创新的目标和对象要符合国情。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某种创新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对于别国可能是有益的,而对于本国则可能是弊大于利的,盲目推行的结果,可能给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失。这主要涉及社会的承受能力、社会经济结构状况、社会的稳定与正常运行等问题,因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准确地选定创新的目标和方略,不能盲目照搬某些国家的创新模式来作为本国追求的方向。其次,创新活动必须注意创新的起点和条件。也就是说,并不是越新越好,必须注意原有的技术、产业水平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原来的产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求新,一律采用高、新的标准。盲目推行新技术的结果,往往会影响某些产业、技术的正常发展,使其不能发挥其巨大潜力并与新兴技术成功衔接,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创新不是对原有产业、技术的取代,而是用新技术成果对原有产业、技术的提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这是发展中国家的一条重要创新之路。因此,在创新的起点问题上,不是越高越好,而应当充分考虑现有的条件,以避免付出过大的代价。(丰子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