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是镇痛剂而非加杠杆的兴奋剂

时间:2012-07-13 14:0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央行一个月内连续降息两次,市场多将此举解读为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从原因分析,一是因为二季度实际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7%附近。一季度经济增速8.1%,对应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6%;二季度工业增速估计在9.3%,而工业大致占GDP比例为40%,所以仅工业或拉低经济增速0.8-0.9个百分点,而中国的消费与投资具有较强正相关,服务业估计也会呈现减速态势,只不过幅度平缓些而已。二是价格回落超出预期。6月CPI环比下降0.6%,同比涨幅为2.2%,PPI同比下降2.1%,已经连续4个月通缩。由于去年7-9月CPI月度环比都较高(0.3%-0.5%),考虑今年物价环比很难强劲上涨,因此7-9月份CPI同比增幅可能会进一步回落至1.5%附近。市场认为这两方面因素给降息提供了空间。

  然而,在笔者看来,在一个债务收缩期,央行降息更似财务手段,而非经济刺激手段。因为经济增速下滑迅速,而且生产流通领域发生通缩,使得居民及企业部门债务实际融资利率已经显著高于GDP实际增速。两次降息后,全部贷款实际加权利息为9.15%,一般贷款实际加权利息为9.45%, 而二季度GDP增速实际水平或只有7%。

  债务的融资利率高于GDP增速,宏观上意味着债务主体的投资回报不能覆盖债务成本。这会导致举债主体会因利息支出而陷入债务的自我膨胀,债务率(债务/GDP)会恶化,债务杠杆和风险进一步提高,还会引发债务主体的再融资意愿降低,并使经济缺乏投资动能而进一步失速或陷入衰退。从这个意义上讲,降息是存量杠杆的“镇痛剂”,而并非加杠杆的“兴奋剂”,央行需要保证经济去杠杆进程顺畅。

  如果GDP和价格继续呈现回落态势,贷款利息仍存在降息“通道”的概念,但存款利息下降将非常有限。因为中国过去十年处于通胀经济之中,政府人为将利率压低到自然利率之下,给储户规定一个低利率,于是银行得以顺利地将家庭部门储蓄向作为借贷者的国有经济部门转移。虽然支撑GDP以近10%的年均增长,但这种做法代价巨大。廉价资金引发投资失控,从而导致工业产能过剩。同时,家庭长期贡献补贴投资繁荣,通胀使得投资脱离消费。

  过去一年多,央行一直在逐步修正过去被极度扭曲的货币条件。中国1996-2002年期间,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水平(平均)为3%,而2003-2011年期间,中国的实际存款利率只有-0.47%。

  当前实际利率刚刚摆脱长达两年的负利率状态,目前仅为0.8%,离正常货币条件还差距甚远,仍处于修正过去十年通胀经济的方向。负利率的经济学含义是借款者无需支付真实的经济成本,反而会得到真实的财务补贴。负利率诱使投资者借贷购买实物资产,再用实物资产的升值利润偿付借款利息,不当投资因此而发生。负利率的结束,货币条件的严谨,其经济学涵义是持有权益资产的机会成本大幅上升,而持有货币资产的机会成本下降。

编辑:许娜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