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人口大国,即使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仍然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中国网观点中国记者专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党国英深入解读“新三农”的发展之路。
观点中国:从总体来看,该如何概括目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情况?
党国英:一般来讲,过去的“三农”问题,农业是增产问题,农民是收入问题,农村是稳定问题。按我近几年的研究观察,目前应该说中国的农业主要是竞争力的问题;从农民角度看,主要是就业问题,从农村角度看,主要是城市化的问题。
观点中国:为什么您认为农业主要是竞争力的问题?
党国英:从土地存量、技术水平、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等这些资源的绝对量看的话,中国生产出来的粮食,完全可以满足我们需要。
从土地存量来看,现在官方的说法是超过18亿亩。其中,我们优质农田大概在八九亿亩,粮食主产区好多都是“吨粮田”。如果说在18亿亩当中拿三分之一的土地当做优质农田,一亩要产一吨(考虑复种情况),就6亿吨,也就是说,各种口径算上,我们根本就用不了。当然,这是一个大略的说法,有的土地不可能一年产出一吨粮。
观点中国:为什么我们现在并没有产出这么多粮食?
党国英:没有产出来这么多粮食,主要是市场问题。农民卖粮食要挣钱,产出那么多,卖不了,可能农民就不愿意再去种。现在我们担心的是,我们无法满足既能把粮食卖出去又能让农民挣钱。也就是说,农民即使有地,可能并不种。实际上很多劣质地是撂荒的。交通条件不好,土地不够肥沃,地块特别小,小的地零碎,费劳动力,成本高,收益不高,那么农民就不愿意种。
这些劣质土地资源没有竞争力。凡是没有被撂荒的,就意味着农民愿意种,就意味着他能挣钱,或者有可能挣钱。但我担心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现在能挣钱,不一定以后能挣。比如以后国际市场粮价下跌,我们国内加工企业他愿意买便宜的原料,比如说做面粉,黄豆要榨油,做饲料,或者其它的工业用粮,如果国际市场粮价足够低,还有可能发生土地撂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