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日前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年头两个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出现下降,其中中央管理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8%,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0%。这是自2009年头两个月出现利润负增长之后,三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
无独有偶,周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这是自2009年11月以来,工业企业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9.7%,而私营企业同比增长24.4%。
看到这两则消息,不少人都会感到一丝诧异——这些央企国企怎么了?
在我们看来,国企利润下滑比预期要大,但亦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首先,这当然是大环境使然。以欧美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寒冬仍在持续之中,何时能有起色尚难预言。央企遭遇的问题也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问题,即:需求不足、收入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我们看到,在解释国企利润下滑主要原因的时候,有关负责人所说的理由和民企基本一致——“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多次加息后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上升,多数企业成本压力增大,经济效益下滑。”
二者相同之处是前者。不同之处则在于,国企在收入增速减缓的同时,其费用仍然偏高,民企则很少提及这一点。这既说明国企在加强管理方面仍有很大空间,亦反证民企在促进市场效率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我们看来,国企出现利润下滑固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如果以此为理由来对国企实施针对性“政策倾斜”的思路则需商榷——我们已看到了一些政策建议,比如给一些央企加大发债力度提供便利等等。
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任何企业实施所谓“政策扶持”都不是最优选择。但是,考虑到现实,我们的市场主体之间并非完全对等的竞争关系,各种资源在不同企业间存在配置不公。因此,即便有次优选择,也应当遵从尽量“抹平”不对等关系的原则,说白了,政府的扶持应当更多考虑资源配置的“弱势”一方。就当下而言,最为弱势的不是国企而是小微型企业和小规模出资人。
我们所担心的是,在资源本已严重不匹配的背景之下,如果一味给“利润下滑”的国企提供更多“溺爱”式关怀,则必将使竞争格局出现进一步扭曲进而伤害到所有市场参与者。
国企民企,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外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二者所得到的资源支持并不对等。以金融资源而言,国企是“多次加息后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上升”,而对大多数民企而言,能够在“多次加息后”得到正常价格的银行贷款则当引为幸事。此外,国企尤其是央企多能享受行政垄断之优势,绝少竞争压力。而大多数民企则缺乏行政资源的主动“关照”,在遭遇危机时,更多需要靠自我加压甚至寅吃卯粮来达到基本生存目的。
我们认为,国企利润下滑固然令人担忧,但更不应忽视民企遭遇的同样问题,须知民企解决了社会80%的就业,而就业不仅是民生之本,更是安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