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开幕。在开幕式之前,有着8000多名大众选手参加的全运会群众项目比赛基本结束,作为本届全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项目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亮点。
拥有50多年历史的全运会,这一次显得很“不一样”。可以说,第十三届全运会是全运会历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赛事之一。一方面,全运会首次取消金牌榜排名,只公布比赛成绩榜,不再分别公布各参赛队的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等信息,以淡化“唯金牌论”;另一方面,全运会增设了21个群众体育项目,包括轮滑、广场舞等公众常见的体育项目头一回登上了高大上的全运会赛场。超8000人参加了群众比赛项目,占到参赛总人数的四成。这一届全运会,确实成了一次名副其实的“全民运动会”。
然而,全运会之所以做出巨大改革,不能不提此前遭遇的多方危机。长期以来,全运会不仅承担着为奥运会备战和选拔国家队员的重要使命,其比赛成绩更成为很多地方的“体育政绩”。奖牌多少、成绩好坏,都牵涉层层利益。全运会在公平竞赛等方面出现过一些负面现象,包括故意让分、裁判不公等。正是因为过分看重金牌,导致各种乱象,更让全运会这一“大众品牌”逐渐丧失了群众基础。很长一段时间里,哪怕是铁杆体育迷,也很少关心全运会的比赛。
唯有改革,才能让全运会重新接上地气,回到公众中间来。当然,加强群众体育元素,并不是要否定竞技体育,更不是否定举国体制所起到的作用。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需要平衡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要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不仅要有奥运会金牌,更要把群众体育办好,让体育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届全运会的改革思路,正是如此。以龙舟赛事为例,来自佛山的“龙舟大妈”惊艳全国,但平日里这些“大妈运动员”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大家身边的普通人,都要送孙子上学、干农活家务。同样地,浙江龙舟比赛队伍里,年龄最大的队员是医学院肿瘤外科的在读博士,年龄最小的则是一名中学生。他们无法像职业运动员一样把全部精力用在训练上,而是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应付期末考试等。但“我要上全运”无疑会成为他们最特别的一段体育记忆,更激励千千万万爱好体育的普通人,把体育当成自己的终身爱好。
全运会在中国体育中的分量不言而喻。赛事本身的改革开了一个好头,但后面还有更广更多的配套改革要跟上。举例而言,全运会比赛项目调整之后,各层级的体育相关部门如何转变自身职能角色,把更多资源和精力从竞技体育转移到群众体育中来?其工作目标、人员配备、工作方式等都面临着转变。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有所增长,但成年男性和学生的体质状况仍然不甚理想,“全民健身”仍然需要进一步落实,这正需要相关部门的主动作为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要达到这一目标,全运会就要改变过去只重竞技体育不重群众体育的观念,重新接上地气。这一届赛事的锐意改革,让人看到了希望。以此为契机,体系化、制度化的体育改革之路,还将继续走下去。
[责任编辑:葛新燕]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