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2017年浙江省高考成绩出炉。这是浙江实施新高考改革之后的第一次高考。浙江的媒体争相报道,诸暨中学高三(1)班的王雷捷同学,以总分723分(满分750分),排名全省第一。他的语文132分,数学147分,英语144分,选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均为100分。
本来,新高考应该具有新意,可是,在高考成绩出炉后,媒体依旧关注的是“状元”。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我国新高考改革,一直希望能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比如,浙江和上海的高考改革,都明确高考录取实行“两依据,一参考”——两个依据分别是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个参考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而不是再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评价、录取学生。
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由于评价学生的标准更多,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状元”说法,可现在媒体依旧关注“状元”,意味着新高考改革,由于最终高校还是用3+3科目总分录取学生,因此,总分的第一名,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得到关注,依据是基础教育的“标高”。高考改革如何突破总分录取模式,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每到高考成绩放榜,媒体都会炒作“状元”。对于这一现象,有的地方已经立法禁止,而舆论也一再分析高考“状元”并不能说明什么,这只是这一次考试的成果,除了强化唯分数论之外,并无更多意义。可是,还是无法阻挡各方炒作的热情。这种炒作,当然掺杂各种利益因素,但根源还在于高考采取的总分录取模式。
在美国,申请大学,通常要参加SAT考试(学术能力水平测试),可是,美国社会从来没有人把SAT的满分(第一名)称为“状元”,就如我国学生参加TOEFL和雅思考试一样,获得满分,也只是大学录取评价的一方面指标。一名SAT满分获得者,由于其他评价指标的得分不高,大学完全有可能不录取。有人把这理解为美国大学拒录状元,其实,这不是拒录,而是大学结合学生的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综合评价的结果。而在我国,高考录取就按学生的考试科目总分进行排序录取,因此,第一名,就特别受大学关注,也受社会关注。大学把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直接与生源素质挂钩,而状元也成为家长用来激励孩子争考第一名的榜样。
虽然我国近年来也在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但是,自主招生并没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只是嫁接在统一录取制度之上,给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一定的高考录取优惠,这就让所有学生还是关注高考分数。甚至社会最终评价高校自主招生是否公正,也是用自主招生学生的高考裸考分数来评价。由此可见,唯分数论有多顽固。
2014年,我国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我国高考制度虽然“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高考科目调整为3+3科目,文理不分科,并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浙江从201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启动新高考改革,这届学生根据自己的选科实行选课走班,有4门高考科目可以考两次,其中三门选考科目考试时计等级,录取时折合为分数计入总分(舆论还炒作状元三科选科都是满分,而这是按等级折合为分数的结果,凡是A+均是100分)。改革的意图是减轻学生负担,关注学生的兴趣,可是,不论是文理不分科、自由选择科目,还是一门多次考,都遭遇同一个问题:要计算3+3科目总分,排序对学生录取。这就让自由选择变为理论上的可能。而为了获得最终的高分,有的学生就完全出于功利考量选科。
再来看美国高校的录取,其和我国最大的不同是,学生自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对学生进行评价、录取,而不是把学生集中在一起,按分数高低对所有大学投档。这一录取制度,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的学科、课程,再以课程成绩去申请大学不同的专业。如果美国高校要把全美所有申请学生,按一个评分规则,把不同选科、选课的学生排序,那同样学生难以自主选课。基础教育照样会出现唯分数论。
只要唯分数论存在,“状元情结”就必定存在,围绕状元的炒作,也就难以消停。而要消除唯分数论,就必须深入推进招考分离,实现大学依法自主招生,学生自主、多次选择。只有大学自主招生,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提出不同的申请成绩、选科要求,才能引导学生按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选择学科、进行高中学习。社会舆论也才会从关注学生的高考总分,转向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与能力培养。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