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要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曾是职称评审的必选考项,且成绩达标是很多人晋升职称必须跨过的“门槛”。这种“一刀切”式的评审制度,已成为很多“凭技术吃饭”的人成长进步中的拦路虎,以致奥运冠军难以评职称等奇葩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原本与外语、计算机应用相去甚远,却不得不费时费力地应付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这不仅悖逆了激励、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职称评审的初衷,更阻碍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
不可否认,在这个日益开放的信息时代,外语和计算机技能对很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确实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是对任何技术人员都是如此,比如边远地区的乡村医生、中小学教师等。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更是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视作职称评审的 “阑尾”。因为,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前,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者各级别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其相关能力早就有所证明。倘若要他们再去参加低层次的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免有“劳民伤财”之嫌,更何况处于“基础训练”级别的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除了能达到“为了考试而考试”的目的,难以真正起到督促应试者提升相关能力的作用。
此外,由于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与职称评定捆绑在一起,它们已成为一些培训机构与个人赚“黑心钱”的平台。报名时,一些培训机构打着“包过”旗号招徕生意,有的甚至公开教唆考生考试作弊;考试时,有人高价收费找人替考,甚至利用QQ、手机短信或者无线电信号传送答案。这种“批发式”的考试作弊,对于那些诚信考生而言,也是一种不公平。特别是,许多考生一旦报名成功,诸如个人姓名、手机号码便会被培训机构与个人通过非法渠道获得,时不时会接到兜售“神秘押题”的电话和短信,令人苦恼不已。
基于上述原因,割掉职称评审的“阑尾”的呼声近年来日益高涨,一些地方已先行先试。比如,去年上半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就印发了《哈尔滨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将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将外语成绩、发表论文作为刚性要求。
可见,此次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明确“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既是对顺应民意的及时回应,也是对职称评审改革的简政放权,彰显出务实、灵活的人才评价导向。当然,要使这一制度善意真正落到实处,还有赖于各地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执行力及更为缜密的配套设计。如此,方能产生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社会氛围,激活创新人才源头活水,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人尽其才、才有所用。(长沙晚报评论员 屈金轶)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