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了几十年的职称制度将迎来变革机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求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强调要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
职称评审在科研、文教、卫生等诸多部门向来是热门话题,由于与工资、待遇等密切挂钩,更因其涉及上亿的科技人才,有关职称评定的改革一向显得敏感而审慎。但是,现实的迫切呼唤已令这项事涉亿万人利益的改革必须尽快破题。
职称作为技术人才水平与能力的评价体系,其积极作用不容否定。但是,近年来职称评定自身的缺陷也愈益显露。有些地方对职称评审标准与程序曲解与异化,乱象频仍。职称评审中的人情关、权钱交易以及片面、僵化、不合理的评价指标,让专业技术人员不堪其苦。有网友甚至将“职称评定之痛”列为高校教师的“十痛”之首,“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它也因此成为近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
其中,最受诟病的当属评价体系、指标等“硬件”设置的不科学、生搬硬套、一刀切等。以备受争议的“唯论文”为例,明明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却不管其教学水平如何,一律强求须发表多少篇论文,以致有的教师抱怨,一心扑在教学上,就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更荒唐的是,连临床医生、中小学教师都硬性要求必须发多少篇论文。其结果是,花钱买、抄袭论文成风,代写论文的“论文经济”形成半公开的产业链,不仅败坏学术风气,亦助长弄虚作假之风。
而且,各种脱离实际的“职称墙”还在不断被推高,增添附加的苛刻条件。不管做什么,都要考外语、计算机等;所谓继续教育,更是只管收钱,而不论效果;有的地方还将留学、挂职也作为评职称的要件。评审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及长官意志等,亦加剧着职称评定的不公平。评审会前,托关系找评委是心照不宣的“软指标”,评审会上,“照顾领导”是可以公开亮出的潜规则。凡此种种,让许多心无旁骛的专业人员耗尽心力却难获职称,而一些获评者却让公众很不服气。
有媒体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认为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此调查因受到受访样本所限,未必能准确反映当下职称制度的弊端,但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职称评审问题的严重性。许多专业人员不是把精力放在主业上,而是为了职称的种种不合理的硬件软件奔波,可以说,职称评定堪为当下职场之“累”。
据称,职称考试已列为当下中国三大考试之首,它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一些地方职称评定的不公平结果,也挫伤了某些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某些变味的职称评审更沦为滋生各类腐败的温床。类似情况已到了非动大手术,非改不可的地步。显然,在未来的职称改革中,如何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令职称评审更公平、科学、合理,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这是绕不开的课题。(阅尽)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