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钱江晚报:故宫修缮,不妨引进市场机制破“条框”束缚

2016年12月12日 13:17:09  来源:钱江晚报
字号:    

  原标题:故宫修缮,不妨引进市场机制破“条框”束缚

  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了两年前故宫叫停修缮工程的原委:中标的包工头以最便宜的价格把工程转给农民工,而传统工艺娴熟的老工匠因为体制原因却不能返聘。人才青黄不接,使故宫修缮陷入尴尬境地。

  原来在故宫里,每天敲打着这个令整个中华民族都为之自豪的建筑瑰宝的,竟是一些并无多少古建筑修缮经验的人。几个月前他们可能还在收麦子,可今天要去修太和殿。由此可知,叫停修缮工程背后是有多无奈。

  这种无奈,很多人把它归结于体制上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如今招维修的队伍要以投标的方式,中标的队伍出于利益的考虑只招便宜的不招真懂行的。维修材料要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所有的材料都要货比三家,但比的就是谁更便宜;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结果“八大作”的传承人一个一个都走了。

  体制上的限制可能是原因之一,但绝非根本。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都是遏制工程腐败的有效方法和举措,也是现在工程领域必须执行的制度规定。而且,在招标的条文方面故宫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比如可以对中标施工队伍资质提出要求,防止不懂技术的人上岗,以保证国宝的修缮质量。而如何纯熟运用这些,也是当今市场经济中故宫必须要面对的。

  最令人担心的还是缺少高素质工匠的问题。故宫提出:因为老工匠没有干部身份,到了年龄要退休,不能返聘。培养的年轻人没有北京户口进不来,造成后继无人。但这不能成为理由,反倒映射出故宫在培育工匠人才方面还有很多可探索之处。我们是否可以反问一下,如今干部身份、北京户口真的还那么重要吗?为什么那些“北漂”、打工仔都可以在北京生存下去,甚至混得都风生水起?为什么就不能尝试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吸引培养高素质的工匠?特别是故宫的修缮中心部分,可以进行公司化的尝试,不应局限于招正式工,即便临时工也可像招研究生一样,确定几个导师来培养。事实上,只要有高薪高待遇,何愁引不来人才?何必要有身份户口?

  中国人曾被西方人视作天生的杰出工匠,历史上享有的盛名应当是远高出今日被人膜拜的日本工匠。几百年前山西砥洎城外的工匠就能做出水开就能自鸣的铁水壶,明代就是皇室贡品,其工艺岂是今日被人追捧到天上的日本铜水壶可比?只不过当日与之匹配的工匠体系已成 历史,而适合如今市场化的体系还没建立起来,所以才有今日之乱象。

  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了。比如苏州的双面刺绣,前几年绣娘都拼命提高产量赚快钱。现在有一些收藏家,就将苏州最好的绣娘养起来,不给她定指标,每年给她固定的收入,让她按照专业的内在标准,不惜工本绣出最好的作品,每年有几件作品就行。事实上,最终的收益也高出以往。这说明,只要建立起理性的市场机制,今天的我们也是可以培养出高质量工匠的。苏绣能做到这点,故宫也能做到的。

  所以我们期待,故宫应该主动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建立良性的市场化机制以吸引人才,那么,“储上木以待良工”修缮好故宫,让它焕发出更璀璨的光彩也是完全能实现的。

[责任编辑:韩静]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