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璐
光明网近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在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社交平台上,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伴随着“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等等话语,加之“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的广泛流动,这种颓废的状态已经相当普遍,这些戏谑无奈的吐槽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令人焦虑。
笔者对类似的话语方式也是早有体会,“斗图”式的表情包配着“心好累”云云在各种微信群频频刷屏;什么都不想干的心态以及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引起的“共鸣”也仿佛构成了大部分青年的心理底色。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与社会对青年的印象和期许背道而行的现象,有着值得全社会深思的深层次原因。
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生活,“葛优瘫”“懒猫瘫”铺天盖地疯传,但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是那样的状态呢?这种表情包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与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共鸣,就业的压力、生活的预期、梦想的遥不可及使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使奔跑都不见得能追上,更何况躺着瘫着呢?实际上大多数青年人依旧在梦想之路上大步驰骋,对“葛优瘫”“懒猫瘫”的点赞、转发和戏谑很可能就是奔跑之余路上歇歇的调剂品而已,笑过之后,还会出发。正如之前火了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虽说人人心有远方,但撇下工作潇洒一回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
实际上,那些类似无奈调侃的句子或者口头禅,反映了一种无力、无奈的心境,这是表达方式,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常用途径。对这种现象不能不重视,但是也不能轻易做出“年轻一代的理想主义情怀已经阵亡”的结论,毕竟这种现象流行开来总有其社会语境,这才是最需要我们反思的。
有关年轻人生存压力的考量,现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个起码的共识就是:社会需要给年轻人生存更多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绝不意味着包办好了一切,而是有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达的上升空间、透明的职业预期和足以承受的社会压力,这也是一个社会为每个青年的成长成才所打下的地基。 “丧文化”大行其道,是转型社会期间多重问题叠加交织的深刻反映,重视其背后的真问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这种颓废气息一旦弥漫不止,年轻人失去活力,整个民族就失去了生机。(张璐)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