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分享冰箱”当力避昙花一现
上海第一个“分享冰箱”10月9日在普陀区长寿路街道雄馨苑小区亮相,冰箱里由附近的酒家、超市等企业提供的点心、罐头等富余食物,都标明了保质期,可供有需求的居民免费取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未来“分享冰箱”还将在普陀区其他社区推广。(10月9日澎湃新闻)
“分享冰箱”其实是“食品银行”的一种形式,“食品银行”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是比较通行的做法,“食品银行”说简单一点,就是通过公益组织的有效运作,将商家乃至私人富余的食品,经捐赠的流转,免费提供给穷人食用。毫无疑问,“食品银行”这样的公益项目,对于帮助处理即将过期的食品,维护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浪费,以及帮助解决贫困家庭经济困难,一定程度为社会底层托底,都有积极的意义,并且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不过,“食品银行”终究是慈善公益,必须遵循应有的慈善公益原理、伦理,同时,食品安全大于天,食品的捐赠相对于其他钱物的公益慈善捐赠更特殊,对公益慈善的组织与运作,有着天然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食品银行”要有足够多的稳定来源,否则因难以为继必然导致昙花一现。其次,食品安全需要严格保证,否则公益可能成为损害尊严的施舍。第三,受赠者亦需得到统一认定,使得在“食品银行”流转的食品帮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维护社会起码的公平正义。
“食品银行”在国外的成功,最大经验其实是政府、企业商家、公益组织之间的互补与合作,以及精细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而在当下,因内社会公益慈善理念、氛围与时代的发展有不小的差距,慈善公益的社会化水平还很低,社会慈善组织的发展还需要大力引导和扶持。具体到“分享冰箱”项目,如何能够健康发展壮大,并不取决于其初衷有多美好,而在于其本身能不能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哺育和补血,能不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精细化的运作机制。所以,“分享冰箱”更大的看点其实是公益慈善的培育命题,在放手慈善组织的同时,政府还应给予应有的扶持、帮助和引导,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
[责任编辑:韩静]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