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需要高素质劳动力

时间:2015-12-08 15:09   来源:广州日报

  12月6日,中山大学发布“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蓝皮书。这项覆盖全国29个省市,以样本家庭户中年龄15到64岁的全部劳动力为对象的动态追踪调查系统地监测村居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劳动力个体的变化与相互影响。其中一些具体的调查数据,与社会上对劳动力状况的传统认知存在一定的出入。

  在许多人印象中,中国最广泛的劳动力普遍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不同行业的工厂,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人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国家经济、产业发展默默付出心力的沉默的群体,也是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真正推手。他们年纪轻轻、背井离乡,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任劳任怨地承受着每天单调繁重的工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群体内部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外界对他们的“形象设定”与他们的真实情形也渐行渐远。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一个趋势。产业升级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劳动力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中部承接产业,让更多劳动力向密集型产业集聚的中部转移。另一方面,中高领劳动力占劳动力总基数的主力,并且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又明显低于低龄劳动力。也就是说,占到中国当下劳动力主流的,是一批此前密集产业生产主力军的那批人,如今,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占到教育水平和年龄的双重劣势,而这些因素,也共同构成了中国劳动力状况的“跛脚”。

  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这些劳动者曾经作出的贡献,而是从劳动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反映出了劳动力发展的不足。这里说的劳动力发展不只是劳动力代际数量上的接续和平衡,也是劳动力水平与时代的衔接。国家经济社会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升级换代,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升级,简单地用新的高素质劳动者替代低素质劳动者不是唯一的出路,最好的方式,是对上一代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培训,实现代际内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增加总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数量。在这一点上,我们显然做得还不够。

  蓝皮书提到,仅有超过1/4的劳动力在使用网上银行、网上购买火车票方面完全没问题,在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统计结果本身很大程度上说明大量的劳动者并没有充分掌握现代生活乃至生存的基本技能,推之于其职业能力培训升级,情况大概是相似的。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制造是大量人力、汗水付出就有收获,那么进入到今天,以中国创造为目标,就是一个拼智力,比单个劳动力素质的时代了。实现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大教育投入,既包括不断培养和创造新的有创造力的劳动者,也要在现有劳动力基础上做文章。这要求建立更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涉其中的企业该承当一定的责任,国家也有义务成为这项事业的最有力支撑。(付小为)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