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展再治污,再也不能这样活

时间:2015-08-25 14:01   来源:中国网

  “要增强监测力量,对事故区域周边大气、土壤、水质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准确发布监测数据,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严防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这是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专题听取国务院工作组关于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情况汇报后强调的七项重要工作之一。血的教训又一次敲响了警钟,经济发展须以安全生产、生态环保为先。这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永恒的重大课题。

  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该是怎样的关系?企业高管、党政官员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做起来为什么常常以牺牲安全、生态环保为代价呢?如果说以前为了GDP考核,那么不再以GDP论英雄后,为何还是不顾安全和生态环保?这里不能不说一些企业高管、党政官员私利太重,官商勾结成了解不开的死结。腐败重灾区往往以“金钱开路”,层层打通“关系门”,使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法规成了摆设。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与居民距离只有560米,明显与“至少保持1000米”的规定不符,可安评环评还是批下来了,这其中的问题可想而知。显然,崭断官商死结,杜绝“关系门”,坚决反腐,可促使相关法规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不少地方存在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甚至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耕地面积骤减已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日趋严重,风沙、沙尘暴、雾霾、旱涝灾害侵袭多地......追根究底是生态失衡造成的恶果。一些地方在抗灾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已超过了牺牲环境换取的经济发展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发展经济当以生态环保为先,在当今不仅可行,也是合乎民心国情,顺应自然规律。以民心来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对空气、水、食品、居住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百姓幸福指数中的比重不断攀升。百姓已从过去“盼温饱”变为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变为现在“求生态”。从国家来论,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今年4月25日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我们没有理由在发展经济时不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以汽车行业来说,开始忽视尾气排放,致使现在不少城市尾气排放量成为PM2.5严重超标的元凶,这就是“牺牲环境换取增长”。如今汽车业的发展必须把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放在首位,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这也是生态环保引领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浙江、新疆等省区这些年来坚持经济发展以生态环保为先,新项目可行性调研突出生态环保,如果对生态环保不利就不立项。老产能即使对GDP贡献大,但不利于环保的坚决关停或转型。浙江多家商业银行一直坚持绿色信贷,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倒逼企业发展生产须以生态环保为先。可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保提供的资源和持续生产能力。诚然,今天所说的生态环保,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对环境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使之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我们再也不能走“先发展再治污”的老路了。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早就有一系列的论述。两年前习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0年前在浙江任省委书记下农村调研时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的这些科学论断,就是要确立发展经济须以生态环保为先的理念,并真正落到实处。倘如此,美丽中国建设一定会走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良好生态环境一定会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