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恰恰不乏有人将中英教育对立起来,要么自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领先并以此嘲讽英国学生的“不行”,要么认为“中国式教学”不适应时代潮流应该完全淘汰。
近日,一则“中国教师赴英国进行中国式教学将学生训哭”的消息成为热门话题。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中国实验班”里50位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并吐槽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并抨击听中国老师讲课基本是“机器人模式”。
说实话,乍一看到这则夺人眼球的消息之时,确实颇受触动,但总觉得有些不妥。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在中英两国截然不同的国情之下,仅仅一个月的教育实验,无论怎样逼真模拟,都不足以说明“中国式教学”或“英国式教学”的优劣。这种通过中国教师和英国学生简单“嫁接”来探寻中国的基础教育能否教好英国学生,本身就是一座空中楼阁。
有媒体引用“中国实验班”的班主任、杭外80后数学老师邹海连之前的采访细节内容,揭示了真相:除了原味复制中国式教学和追求个性与自由的英国学生课堂纪律的确让老师有些头痛是真的之外,其他所谓“英国学生都很懒散不努力”之类的说法统统都是浮云。而且,师生之间还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临走时还收到许多祝福卡片,师生告别的场面相当温馨感人。
这固然有被误导的因素在内,但关键还在于,大家在潜意识里对中西两种教育模式相互关系的定位问题。一言以蔽之:中西教育是互补而不是对立排斥。
然而,现实中恰恰不乏有人将两者对立起来,要么自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世界领先并以此嘲讽英国学生的“不行”,要么认为“中国式教学”不适应时代潮流应该完全淘汰。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模式的确存在着诸如应试化、严重束缚扼杀人性等问题,要想有效破解僵化的教育模式,有必要向崇尚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西式教育学习。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学习都不是照搬照抄,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借鉴汲取,切莫罔顾国情陷入理想化误区。
喧嚣虽然很快就会过去,但其所暴露出来的一有风吹草动就瞎起哄,还是说明了当下社会对待教育议题的浮躁。(胡欣红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