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输血”,小微企业解渴吗?

时间:2015-07-13 15:46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视觉

  我国大量的金融资源集中在银行体系,银行业占金融资产的比例超过90%。长期以来,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体经济融资的主渠道。如果这条渠道有“堵点”、不畅通,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对稳增长、调结构带来不利影响。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针对实体经济反映强烈的贷款难、融资难问题,我们从今天起推出“把钱花到实体经济上”系列报道,找到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过程中的几个“堵点”,采访有关企业和专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堵点”形成的原因以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寻求让资金更顺畅流入实体经济的解决之道。——编 者

  6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近年来,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先后采取了银行定向降准、税收定向优惠、财政定向补贴等定向“输血”措施,但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制约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瓶颈究竟在哪儿?如何能让定向“输血”更畅通?

  利率高,贷不起

  “不借等死、借钱找死”,小微企业陷入贷款纠结

  曹勇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去年3月,他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注册成立了海思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因为从事的是前景广阔的车联网业务,很多风投基金愿意提供资金支持,曹勇却说:“风投资金虽然拿着轻松,但会分散公司股权,影响长远发展,将来股权撤出时也会造成资金压力,我们更愿意找银行贷款。”

  然而,跟几家银行打过交道后,曹勇放弃了最初的想法。“我们属于轻资产行业,可抵押的有形资产很少,只能申请信用贷款,但银行认为信用贷款风险高,就要求高额的利息和手续费,企业根本承受不起。”

  曹勇的情况并非个案,民建中央在今年两会期间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只有10%左右的小微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利率普遍上浮约30%,融资成本达15%左右。其余90%的小微企业主要靠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获得资金,融资成本在25%左右,应急式的过桥贷款利率更是高达40%以上。

  目前小微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8%到10%之间,对于资金成本高于10%的贷款,小微企业是难以长期承受的。高企的融资成本挤占了企业狭窄的利润空间,大量处于“生死线”的小微企业陷入“不借等死、借钱找死”的信贷纠结。

  很多人不解:在国家一系列降准、降息的动作后,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为何依然居高不下?

  “虽然近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状况相对宽松,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明显回落,但并非一定会同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介绍说,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下,近年来银行存款增速明显放缓,银行要用理财产品发行等手段来吸收存款,推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贷款利率下行的步伐。

  此外,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愿增强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部分释放出的流动性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市场资金量有限,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状况,必须优化信贷投向,如果市场中的资金大部分流入房地产,自然会推高企业资金成本。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应当像支持进出口、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连平建议,国家应成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银行,通过财政贴息、定向宽松等措施,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真正降下来。政策性银行制定的利息价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决策,从而发挥平抑融资成本的作用。

  贷款难,等不起

  “贷不管批、批不管贷”,一笔贷款要报到省级分行才能获批,订单早就飞了

  山东威海宝尔电器公司是一家生产变压器的小微企业,“客户订单一般要求我们垫资生产,但银行审批时间太长,有时等贷款批下来就贻误了商机。”公司法人代表顾子敬介绍,企业申请一笔贷款,不仅要提供财务报表、验资报告等各种材料,还得找人提供担保,这一切都办齐了,银行要层层审批,等贷款下来,订单早就飞了。

  广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显示,55%的小微企业主希望能够在一周内完成放贷,否则就会影响企业正常运作。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时间承受度相对较强,但平均也需要在14天内解决。

  目前,银行正常的企业贷款从审核、抵押到放贷,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遇到额度紧张时,等上两三个月也十分普遍。一些小微企业被逼无奈,只能先承受民间借贷的高额利息,等银行贷款批下来再偿还民间借贷。

  我国银行业普遍实行“审贷分离”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发放贷款和审批贷款至少要由两级机构完成,一笔贷款先由支行审核资料,然后报到地市级分行才能审批,部分银行甚至要求到省一级分行才能审批。这就造成熟悉小微企业实际情况的支行没有审批权,而掌握审批权限的分行不了解情况,在相互牵制中,贷款审批效率大大降低。

  “从风险控制角度看,审贷分离有其合理性,避免一家机构独揽审批和发放的权力,但也造成实践中效率低下、责任不清的问题。”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告诉记者,对“审贷分离”模式的争议由来已久,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这种资金少、时间紧的贷款需求,已经体现出不适应的方面,目前发达国家部分银行开始探索“审贷合一”的模式,通过加强一线的支行责任,让最熟悉企业情况的人审批贷款,提高审批效率。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本市场完善,相当一批银行要靠小微企业才能生存发展。”郭田勇建议,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并倒逼整个银行业进行机制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放贷严,贷不到

  “宁可不贷、不能贷错”,经济增速放缓,大银行对小微企业很谨慎

  相比高企的利率和复杂的手续,拿不到贷款更是令小微企业揪心。

  “银行都在强调风险,虽然我们订单充足,效益很好,但一听我们是民营企业,银行就显得十分谨慎。”湖南一家汽配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但自己企业是上海大众的A级供应商,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订单需求依然旺盛,本想争取银行资金扩大规模,但银行仍然以防控风险为由拒绝了贷款要求。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商业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普遍把防控风险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其中,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抵押物少,更成为风险防控的重点对象。

  “国有企业贷款出了问题,我好歹能找到负责人,要是小微企业出问题跑了,我能找谁去!”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支行行长告诉记者,现在大环境不景气,总行收紧了贷款控制指标,作为一线经营的支行压力最大,只要贷款出了问题,行长要先免职,等贷款追回来再处理,免职期间只发2000元的基本工资,所以现在对于小微企业是“宁可不贷、不能贷错”。

  “小微企业缺少有形资产,在社会整体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更喜欢有实物担保的抵押贷款。”杨驰说,除了抵押物,传统的银行贷款审核机制,也制约着小微企业。目前贷款审批过程中,银行对企业审查主要看财务报表,要求企业最好像上市公司一样公开透明,而初创时期的小微企业大多没有这个能力。

  “很多小微企业只有不到10人,再去请五六个人专门作财务报表并不现实。”杨驰认为,银行应尝试调整贷款审核机制,不要让一张报表卡死小微企业的贷款通道。

  专家普遍认为,当前,银行依然是社会融资主渠道,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贷不到款的问题,还应在增加供给方面下功夫。

  “不能期望所有问题都由大型银行解决,中小银行才是解决小微企业贷款的主渠道。”连平说,不同发展规模的银行有着自己适宜的客户群体,不能要求所有小微企业都去找大银行借钱,民营银行和小贷公司恰恰可以填补大型银行的不足。

  比如,初创期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比较大,对于小贷公司来说,做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在3%—5%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对大型上市银行来说难以接受,因此由风险容忍度较低的上市银行来主要担当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呈现爆发式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但目前主要的定向“输血”措施,都是作用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因为不属于金融机构,“只贷不存”,即使能从银行得到融资,也不能享受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而只能依照企业贷款利率,加上银行贷款对抵押、担保要求很高,小贷公司融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均偏高。

  据测算,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的贷款年利率一般在20%左右,虽高于银行,但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导致归属于公司的利润较低,经营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有时甚至比不上传统的制造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也将目光瞄向了高利润的“大订单”,央行跟踪的数据表明,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小贷不小”的情况,个别省份户均贷款50万元以上的业务占比超过90%。

  连平建议,国家应当降低村镇银行设立门槛,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积极转为村镇银行,让其享受到应有的小微企业贷款支持政策;同时大力发展客户定位为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实现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记者 吴秋余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