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在上海的调查显示,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打算在家休息或者外出游学一段时间。对此,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理由充分会给予支持。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而越来越多的“90后”毕业生并不着急找工作,而是有着更为多元的打算:支教、游学、环游世界……(7月12日《工人日报》)
毕业生把招聘会挤成“沙丁鱼罐头”,也难找到立锥之地的时候,慢就业就像自我放逐的魏晋风度般,引起社会关注。或曰,慢就业是就业观念变化;或曰,慢就业是延长的青春期;或曰,慢就业是田园式的抗争……这些言论自有道理,却忽视了一个常识,那就是,慢就业亦需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比如,支教需要耗费时间,游学和环游世界同时耗费时间和金钱。今年毕业生高达749万,实体经济下行,就业机会减少,有信心慢就业的人恐怕连零头都不够,寥若雾霾中的晨星。因为,对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如果不找一份工作实现快就业,那么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连衣食住行都成燃眉之急。为满足生存需求,哪怕是骑驴找马,也必须找到立锥之地。对慢就业这种“少数派”选择来说,无论是靠自己,还是靠家庭,均已经超越生存层次,而是倾向于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
显然,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会被塑造出不同的价值,在其中的人们会根据具体的生活背景,做出多元的选择。无论是快就业,还是慢就业,理性的个体都会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跟风和抓阄。当下,慢就业并非不得已而为之,基本是毕业生的自由选择,他们或者积累经验,或者享受世界,或者陪伴父母,是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生活。
毕业生太多了,集体学习,集体公考,集体求职,集体迷茫,随着转型期向左向右。乏味的整齐、单调的划一,叫人很难用积极的心态来审视社会生活。显然,未来慢就业要从“少数派”变成“多数派”,这意味着更多人的自我实现,多元而自信的选择,富裕而绅士的生活,活跃而流动的阶层,少了“中国啊,请你慢些走”的错位,多了“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闲适。
文/赵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