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和最富人情味的新春佳节,剪窗花、贴门神,包饺子,吃年饭,祭祖宗,拜新年,耍龙灯、逛庙会等传统习俗,为人们辞旧迎新的春节活动平添了欢乐祥和的节庆氛围,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族群记忆和文化积淀。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祈福纳瑞的“年味儿”似乎变得越来越淡,“喊累”成为人们对春节的吐槽与叹息。
当然,越来越淡的“年味儿”感觉,不无岁月流逝和社会变迁的时代印记,比如随着温饱问题的消解,人们儿时那种“腊八粥,春节到,穿新衣,戴新帽”的期盼荡然无存;多彩的娱乐让人们不再对打陀螺、放风筝和逛庙会等民俗情有独钟,移风易俗的现代文明让春节与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等“迷信”色彩的原始创意渐行渐远;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更让挨户拜年、举家团圆的“年味儿”变得简单省事儿。
不过,更为关键的是,随着价值多元和物欲横流思潮的浸染社会,春节的“年味儿”被日趋严重的功利思维所扭曲和掏空。比如,铜臭弥漫的拜年“红包”、水涨船高的“压岁钱”、攀比炫富的节日宴、不堪负重的人情债等等。原本应该轻松快乐、寄寓亲情,富含文化气息的春节“年味儿”,被日益物化的“钱味儿”和深藏欲望的“俗味儿”所取代,难怪人们会有“过年如过关”、“过节如过劫”的感叹。
让纯正的“年味儿”回归春节,既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需要,也是诠释核心价值取向、契合民众殷殷诉求的大势所趋。这就要求人们以“加”、“减”并举的切实措施,为渐趋异化的“年味儿”去污除腥、拨乱反正。
做加法,就是为被掏空的春节活动填补“文化”的韵味。欢度春节既是千家万户的私事,更是事关社会导向的公共活动,政府的主动介入和科学引领不可或缺。各地应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做好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组织开展以年节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组织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普及推广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
做减法,就是要为不堪负重的节庆活动释压减负。质朴、纯真“年味儿”回归,既是亟待舒压、渴盼轻松的节日体验,更是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改变。需要政府与社会的相向而行。一方面,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坚决杜绝“节日腐败”,通过禁用公款走访、送礼、宴请、旅游和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以及严查利用婚丧喜庆敛财、受贿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示范;同时,我们每个社会成员也要自觉改变思想观念,拒绝随波逐流,敢于叫板拜金、炫富和相互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主动为质朴、纯真的“年味儿”身体力行、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