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万达集团和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丹寨县签订扶贫协议,拟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帮助丹寨民众脱贫,力争用5年时间使丹寨人均收入翻番。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是扶贫模式的创新之举,国家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12月2日新华社报道)
传统的捐款捐物式扶贫,能解贫困地区民众的一时之困,却不能保证受助者能从此摆脱贫困。相比之下,具有首创意义的“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在为丹寨县“输血”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造血”能力。这种新型扶贫模式,有助于完善社会扶贫机制,为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提供示范案例。
一个地方之所以陷入普遍贫困之中,资源匮乏、地理位置等是重要原因,但更关键的因素是发展机会的贫困。比如丹寨县,虽有良好的土猪养殖和硒锌茶叶种植条件,也有独具特色的蜡染艺术,但丹寨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很难走出大山。这里的人们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与其他地方一样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
“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最大的亮点,正在于帮助丹寨打通发展关节,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从媒体报道可知,爱心企业将在丹寨投建几家大规模土猪养殖场,让全县所有贫困人口无偿入股并享受分红;同时,还将建设万吨规模的硒锌茶叶加工厂,以订单收购的模式提高农民收益。这些产业扶贫举措,能够形成农民种养、企业加工、全国销售的良性循环,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
除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同样值得点赞。据报道,爱心企业将与当地的职业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定向培养和招录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年轻人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能够事半功倍地提升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教育扶贫将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最终实现企业与贫困县的“双赢”。
既致力于提升当地的经济产业层次,又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这种长期与短期结合、提高人均收入与整体脱贫相结合的扶贫“组合拳”,势必会产生更积极的连锁反应。对于参与扶贫的企业来说,与贫困县定向“结对子”,也能更好地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率和精准度,并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万达所倡导的“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能否实现预期成效,企业思维与地方政府思维能否完美“兼容”,这些都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无论如何,这种新的扶贫模式值得关注,也能给更多企业参与扶贫提供经验和教训。
前不久,在我国首个“扶贫日”的活动中,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显然不能将扶贫工作的重担都压在政府和慈善组织肩上,而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社会力量、富有责任心的爱心企业都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刘璧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