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可治 但要有决心

时间:2014-11-24 14:30   来源:光明日报

  “APEC蓝”,短暂而美好。本届APEC之后,雾霾卷土重来,几度“锁”住京城,规律依旧——“无风就有霾”。APEC期间,人努力,天帮忙。即便天气预报所言——“11月8日至11日,受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北京将有重度雾霾”,“APEC蓝”,依然穿越迷障,让碧空如洗。

  雾霾可以治理,这一点,毋庸置疑。从2008年的“奥运蓝天”到今年的“APEC蓝”,向我们昭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力,也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在某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活动前,为了使空气质量大幅好转,人们全力以赴,打造“环京空气质量护城河”。然而活动一结束,雾霾卷土重来。如此反复,是否意味我们只能在重大活动期间才能见到蓝天呢?一旦这样的预期强化,关键时刻祭出临时救急措施,又往往能屡试不爽,我们的空气质量就很有可能平时“看天吃饭”、重大活动期间“稳如泰山”。

  雾霾是高消耗、高污染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治理,单纯偏重一方,难免按住葫芦浮起瓢。以北京曾经外迁工厂为例,从北京到河北,表面看来,将污染送出,实际上,空气污染,来来往往,难分彼此。再比如,APEC期间关停2000多家工厂,庞大的经济损失,从何弥补?

  不同于沙尘暴治理——只需在地广人稀、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的沙尘源头持之以恒绿化即可,雾霾治理的空间,地广人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错综复杂,治理难度也将随之水涨船高。雾霾为顽疾——可防,可控,可治,却千头万绪,非一日之功。没有决心,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和行动,拨霾见日,是一条漫漫长路,甚至有可能陷入众说纷纭、不得要领的泥沼。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关于雾霾的成因,从市民生火做饭到农民焚烧秸秆,从全球气候变化到京津冀地区不利于大气污染排放,再到化肥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颗粒化,就众口异声,莫衷一是。

  雾霾治理,归根结底,是将污染总量降下来,把环境容量提上去。聚沙成塔,方能找到此消彼长的临界点。舍此,没有任何捷径。“APEC蓝”过后,工厂停工、市民放假等举措当然难以为继。如果人们能为蓝天配以多管齐下的降耗减排措施,可以预见,雾霾治理不仅有坚定不移的路线图,还会有清晰可辨的时间表。若干年后,为某项重大活动而起的一时一地减排措施也就没有任何必要。毕竟,蓝天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樊良树)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