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年秋季报告》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维持在7.3%左右,比今年春季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与此同时,报告还对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进行了预测,2015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进一步下降至7.0%左右。
过去20年来中国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和制度的改进,而现在这两方面的增长潜力已逐渐消失殆尽,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确实越发突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收入差距扩大等。我曾在《中国凭什么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撰文中指出,同胞们在为祖国取得傲人成绩欢呼雀跃的同时,不要忘了《瑞典日报》发布这些新数字实质上回避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来估算中国经济的规模只是一种会计实操的权宜之计,他们最清楚不过,在技术、创新和经济效率方面中国仍落后美国不止三十年;二是中国缺少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内部金融市场基本上因为资本管制原因对外界一律封闭,直接导致庞大规模的中国经济体量和全球金融的影响力之间的不匹配的尴尬地位;三是中国是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在国际金融领域鲜见中国话语权。
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但是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已不是提高产出的可持续方法。国家领导人也意识到,要保持过去GDP的高速增长将会越来越困难,所以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以促进经济长远的增长。
比如,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但是政府还是多次强调不会实行任何新的刺激计划。在新一代领导集体看来,增长放缓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契机。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物价涨幅能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政府就会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催生了长期的高经济增长水平,要想调整结构,实现经济再平衡,绝非易事。有关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国进民退。虽然李克强总理,一直强调要为民营经济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但现实却是民营经济投资增速持续下滑,“跑路潮”涌现。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是国内投资。如今,房地产、重工业等已产能过剩。所以,提升国内消费者在经济中的比重,已成为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手段。中国的投资增速必须连续多年下降,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才可能达到足够高的水平,进而使消费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就要求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GDP增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有效的控制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仅不会引发社会动荡,而且世界的其他经济体也乐见于此,因为比起中国高水平的经济增速,他们更希望获得更多来自中国市场的订单。
与此同时,还需要减少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尽管我国出口还在增长,但受生产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出口优势已大不如前,因此扩大内需,激活消费拉动增长,全面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已成为现实的选择。
目前,政府继续控制影子银行业的规模,而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仍处下滑趋势,预计今年剩余时间及明年中国数据将继续疲弱。中国的增长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府未来还会延续调整经济政策,为增长率放缓和宏观经济再平衡做好准备。可以说,经济增长的放缓将会减小经济对环境和社会的压力,增大转方式调结构的操作空间和回旋余地,使未来经济的增长变得更加稳定。
有不少媒体近期时常问及我:中国会不会因为经济增长放缓,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呢?我的答案可能性很小,经济增速放缓已成新常态,中国经济在2020年会到5%至6%的增速,这样的水平明显高于过去20年的全球和亚太区域的增长速度。如此看来,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属于小概率事件。
现实告诉我们,国内房地产和信贷市场的高涨已经结束。即便经济再平衡的过程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率略微下降,但这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国经济增长由两位数高速增长变为一位数的中速增长,是理性的回归,也是今后的常态。对此,我们需要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突然结束了连续上涨的势头,未能突破市场预计的4万亿美元大关,反而环比出现下降0.1万亿美元,这或许预示着国内金融正处于积极转型之中。随着贸易顺差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在减弱,但是近来出现的投资上升情况有可能阻碍结构调整进程。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重要定义和清醒判断,对未来的中国经济政策导向和走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下中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依然任重道远,经济增速放缓也将趋于“新常态”,新常态下,高层对经济增速不再过分执着,看重的一定是发展质量。(作者系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经济学家宋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