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与“拍蝇”不存在轻重之别

时间:2014-09-29 14: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日前,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发表题为《中国反腐的真正挑战:拍死成千上万的苍蝇》的文章称,拿下某些“大老虎”或许相对容易,整治那些涉贪涉腐的基层官员可能更重要,因为基层官员是与中国百姓接触最密切的官员。作者认为,改善党的形象是中国反腐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这只有通过清除低级别官员中的腐败才能实现。

  “反腐的命运取决于拍苍蝇而非打老虎”的观点,乍一听确实合乎一定道理。毕竟,“大老虎”与普通民众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基层官员腐败对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则有直接影响,而且“苍蝇”的数量远多于“老虎”。但是,如对中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与惩治腐败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种结论有失偏颇。

  要得出“反腐的命运取决于拍苍蝇而非打老虎”的结论,预设了两个前提:其一,“打虎”与“拍蝇”并没有太大关联,“打虎”不能使“苍蝇”的数量显著减少;其二,官场的“苍蝇”和“老虎”是静态的,前者不会向后者转化。可事实上,这两个前提并不成立,这种观点则是对中国反腐工作的一种系统性误读。

  稍稍熟悉中国政治生态的人都知道,“打虎”与“拍蝇”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从以往案例来看,出“老虎”的地方必然也是“苍蝇”群聚之地,与查办高级别腐败官员相伴而生的,是为数不少的基层官员也深陷腐败窝案。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案例表明,如今的腐败已呈现出集团化、结构性的特征。为此,“打虎”往往也会采取“剥洋葱”的战略,先打掉与之相关的外围官员,再逐渐深入核心。由此可见,大与小、虎与蝇,在反腐时并非界限分明。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和王岐山同志多次强调反腐要“抓早抓小”,正是为了防范一些“苍蝇”因监督不力而逐渐成长为“老虎”。官员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领导干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腐化变质的——官帽越戴越高,“胃口”也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一步一步地由“苍蝇”变成了“老虎”。中央强调要“苍蝇和老虎一起打”,体现的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动态反腐”的智慧。

  由此可知,“打虎”与“拍蝇”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中国反腐不会将二者对立起来。中国政治文化里自古就有上行下效、压力传导等机制,“上梁不正下梁歪”,贪污腐败会经由这一机制蔓延;同样,反腐倡廉也能由此机制深化——打掉某些违法违纪的“老虎”,能够瓦解“苍蝇”满天飞的环境,也能打掉其他官员的心中之虎——心中的贪念,尤其让那些思想不够坚定的官员早日断了邪念。

  必须强调的是,舆论场上之所以形成“打虎”和“拍蝇”的两个概念,主要是为形象地指涉不同层次的反腐工作,更易于大众理解。但它们绝不是对立的、割裂的,对“打虎”和“拍蝇”进行人为分割,可能构成观念上的混淆,进而可能导致反腐工作出现偏废;一些人故意大张旗鼓地渲染这种论调,或是为某些心虚的“大老虎”制造舆论,更有必要保持警惕。

  观察中国反腐,不能假定一个静态的外部环境,必须考虑到政治系统的动态性和制度环境的革故鼎新。对民众诟病颇多的官场“苍蝇”,强力清除基层腐败自然必不可少,但这并不影响依法揪出那些危害巨大的“老虎”。而且从根本上说,最终要以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革除腐败温床,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中国反腐的对象,是所有违反党纪国法的贪腐之人,“无论职务有多高、影响有多大,只要违反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打虎”和“拍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廉政建设的“一体两翼”——“打虎”是“拍蝇”的强化,“拍蝇”是“打虎”的延伸,二者没有绝对的难易之分,也不会有轻重之别。(杨诗哲)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