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栖霞公安分局民警在仙林大学城安排了一次测试,一名民警驾驶迈腾轿车,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结果,被搭讪的5名女生中,4人上了陌生人的车。测试者据此认为,女大学生防范意识整体薄弱。
在最近女大学生失联新闻频发的背景下,这一测试引起不少关注,许多人为“女大学生不把安全当回事”而忧心,也有人诛心地猜测女大学生上陌生人车是因虚荣。人们忽略了,这样的“搭讪测试”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从社会调查的科学性上来说,由于样本太少、方法随意,这次“搭讪测试”不论结果如何,都难以得出整体性的“女大学生防范意识低(或高)”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搭讪5人,4人上车”的结果实在太正常不过。且看其中一个测试场景:在校园里,民警(应为便服)陆续询问两名女生图书馆怎么走,女生指路后,民警假称不知道方向,邀请女生上车指路,女生答应。
测试者或许认为,女生应该坚决不上车,才是具有防范意识的表现。但在我看来,女生答应上车指路是带着善意和信任的人之常情。反而,如果她们任测试者怎么恳求,都不上车,才是不近人情。把每个陌生人都默认为犯罪嫌疑人,那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可怕的。
有人会说了,这么随意就上陌生人的车,难怪女大学生受侵害最近这么高发……且慢,女大学生受侵害的新闻最近的确比较多,但并没有一个确实证据证明类似事件比往年更多,也没有数据证明女大学生比其他弱势群体更易受侵害。新闻有扎堆效应,当一个热点事件引起轰动之后,各地的媒体就会紧盯类似新闻。广场舞大妈、老人碰瓷、虐童等新闻选题都出现过这种现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新闻完全没有关注价值。而提醒女大学生们注意安全防范,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但这种提醒所默认的“安全标准”绝不应拔高到悖于常情常理与善意互信的地步。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真实的社会也远远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不安全。他人不是天使,他人也不是地狱。绝大多数的陌生人,都是像我们一样无害的。没有这一点共识,社会是难以良性运转的。
如果为了提高安全系数,而呼吁社会成员无条件地怀疑陌生人,那只能是因噎废食。不要因为嫌洗澡水脏,就把孩子一起倒掉。(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