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正式发布。此轮改革从高考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并且明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9月5日《长沙晚报》)
从文本表述来看,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触及到了教育改革的敏感地带,并且针对高考制度的“软肋”和瓶颈问题,相关“手术”也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可谓亮点多多:比如,《意见》拟定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学生素质评价”的高考录取机制。这种“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机制,从形式上来看,无疑就可以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
而考虑到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次改革将在沪、浙两地进行试点。这种“改革试点——改革总结——改革推广”改革路径相对来说是低震动的,也是正确的改革方法论。然而,基于过去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对高考改革的图景也该谨慎乐观。比如,新世纪伊始,“春考”的出现,就曾让当时的人们兴奋,它一度被人们寄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期望。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春考”并没有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由于招收学校有限,在一些地方,它甚至成了一种“鸡肋”制度。
此外,高考改革也必须警惕重蹈覆辙。此次《意见》中提及高考“新版3+X”的模式就引起舆论注意。其实,在上世纪末也曾实施过“旧版3+X”,甚至此前还试行过“分四组”的细分模式,但是其实施效果并没有达到制度的设计预期,最后只得流产搁置。如今,开启“新版3+X”这一模式,事关亿万家庭,如何执行,无疑就更需广泛讨论和精细化酝酿。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时下中国,高考改革已不再是单一的改革,到了现在这个阶段,高考改革中的任何一项革新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则就很难推进。举一例子来说,如何让更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在当地参加高考,就必须结合户籍制度等改革一道推进。再比如,如何改变诸如“北京的大学像是北京人的大学”这种名校属地招生比例畸高的局面,就仍然是一个巨大问号。所以,从这个切面来看,高考改革方案不能只有原则,必须要有具体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当然,对于一项改革,人们存在争议和期盼是正常现象,但是只要改革处在一个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有改革才会有进步,现今次优的改革在明天会变得更优。2010年7月发布的《纲要》其实已指明高考改革的方向,即“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而今《意见》的出台不正是彼时《纲要》的完善和推行么?
30多年前,我们以“杀出一条血路”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可现在回头再看,这路上其实并没什么“血”,只是为发展破除了各种利益掣肘。高考改革是改革大潮中的一朵浪花,高考招生制度设计如何兴利除弊、使之更科学合理,不仅事关社会公正,更关乎民族未来。因此,相关方面在此轮改革“迈进一大步”的基础上,更应继续迎难而上,把改革勇气和智慧转化为改革决策,以不断完善的改革举措回应民意的期盼。(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