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河口县3年前投2.7亿元建成的文化长廊项目近日花3亿多拆除,引起舆论一片沸腾,大家认为这一建一拆之间纳税人近6个亿就打了水漂。6月21日,河口县就此事回应称,这种说法是误会,“一建一拆之间,反映的是中国在城镇化理念上新的转型和进步,是一场‘观念之战’”。(6月23日 人民网)
按照当地政府的说法,拆除文化长廊的目的是“拆商还绿”。本人眼拙,看着眼前一大片水泥森林,只想到能够“还绿”于民的政府,咱应该为其说句公道话。这些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倾向于“土地城镇化”,过度的商业开发造成大多数城镇绿地不足。像边锤河口这样的弹丸之地,可想而知,更不可能有大片的地块拿去栽树种草。过去,人们把发展经济当作城镇化的主要问题,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城镇化自然而然就实现了。现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的城镇化”比“土地城镇化”更重要,相对于繁华的商业项目,或许人们更需要一片能够闭上眼呼吸新鲜空气的自由空间。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口县的拆与不拆才会成为决策者的两难选择。这与其说是项目之争,不如说是观念之争。但无论怎么争,城市首先是市民们的共有家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应该以不侵害这个家园为底限。
综观各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哪个不是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有着便利的交通和旺盛的人气。在寸土寸金的地方要“拆商还绿”,确实有些不可思议。河口县能够顶着舆论的压力,重新规划、审视位于河口黄金地段的文化长廊项目,这至少是需要勇气、需要决心的。偶等小民,只认得眼前高楼大厦太多了,假如本市的市长也来个“拆商还绿”的话,偶必定是双手双脚一起投赞成票的。
中国的城镇化,究竟要“发展优先”还是“民生优先”?河口县政府选择了“民生优先”,拆除商业工程,把原本属于市民的公共空间还给市民,这或许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理念转变、经济转型,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失误来论,改革之路本就众多险阻,一次改革的尝试需要社会舆论更多的包容和鼓励,我们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