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心里有面镜子,干部的好与坏,群众看得最真切。的确,群众是否真心信赖和拥护,折射出一个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也照见党的公信力和亲和力。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以基层单位为主战场,活动的成效群众满不满意;下到基层的干部群众欢不欢迎,是活动成败的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践行群众路线,就应当摒弃“以我为主”的惯性思维,坚持群众导向,坚持以群众欢迎为标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从行动上给予清晰回答。
坚持群众导向,首当其冲就是要改造思想认识,自觉扎根群众。针对部分同志脱离基层、疏远群众的思想实际,当对标人民期盼、砥砺宗旨意识,对标发展使命、砥砺责任担当,不搞面壁式的整风、自娱式的修炼,既坚持追根溯源,更注重正本清源,切实把思想改造和党性锤炼融入为民实践之中,从根本上树立坚定的群众观点和朴素的为民情怀。党员干部应带头深入偏远的地方、困难的地方、矛盾多的地方了解社情民意,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群众感受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干部少了,体恤艰辛民情的干部多了”,自然会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践行群众路线,群众最反感轰轰烈烈,最欢迎实实在在。因此,对接民意,切实改善民计民生,理应成为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群众身边的民生难题,就当力避面面俱到“大跃进”,力避纸上谈兵“快步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将当前现实和长远发展作为共建共享、共荣共惠的坚实载体,集中精力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让群众看到新变化、新气象。群众的事情有人办、困难有人帮、诉求有人管,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同感、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参与、支持活动就能成为自觉。
群众意见、社会关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风向标,也是评判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有力抓手。群众是观众,更是评委。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请群众出题目当考官,把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置于阳光之下。可以实施“主动纳谏、开门评风、百姓听音、基层问症”等举措,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不搞“公文旅行”“函来函往”,不搞“一窝蜂”“一阵风”,群众心气儿顺了,感情在沟通中升华,共识在信任中扩大。
干群之交,难在同甘共苦,贵在换位思考。只要我们带着责任办实事、带着真情贴民心,走进群众生活中,走进群众心坎里,一定能换来群众由衷的欢迎。(李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