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虚假发票令变相腐败现形

时间:2014-05-16 13:29   来源:法制日报

  整治虚假发票,绝非易事,需要财政、金融、审计与司法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唯有多管齐下,才能从源头撕破办公用品变相腐败的隐身衣

  尽管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力度空前,然而一些受访的基层干部表示,这些禁令往往只对单位中层以下的干部管用,一些单位“一把手”的公务消费报销仍有门道。去年以来,一些部门、单位餐费都大幅下降,财政预算却没有明显减少,那么节省的钱都去哪了?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其实他们很多情况下都是将餐费报销成了办公用品,这层窗户纸大家都不愿意捅破(5月14日《人民日报》)。

  明明是公款吃喝、领导出国消费,甚至是招商过程中的因私花费,在发票上却像孙悟空一样,摇身一变成了子虚乌有的办公用品,这分明是利用发票管理漏洞,进行公款腐败。

  从制度上讲,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而对国家来说,它是纳税人经济活动的重要商业凭证,也是财政、税收、审计等部门进行财务税收检查的重要依据。实际上,为规范党政机关的发票使用,早在2003年1月2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制止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的行为。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财务收支管理,加强财务监管,严格报销程序,规范报销凭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监督检查。

  十载过去了,无论当时的发票禁令听起来多么硬朗,多么坚决,但是,现在似乎已变成了一纸空文。一些公权力机关利用办公用品发票这个载体,恣意为小团体谋利益,已变得司空见惯。公权力机关开具办公用品发票泛滥成灾,一方面暴露出我国公务报销制度没有形成严密成型的规则,财务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预算编制粗陋,一个部门开支多少,能报销多少,随意性很大。正是因为预算的透明度不高和财务报销制度混乱,像办公用品这样的假发票才得以猖獗。

  现在的问题是,尽管201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提高了对发票违法行为的罚款力度,譬如,对虚开、伪造、变造、转让发票违法行为的罚款上限由5万元提高为50万元,但笔者觉得,我们还应从完善既有发票管理制度入手,进行财务制度创新。像单位的入账报销,不能仅凭发票上笼统的办公用品报销,还应附上详细的消费信息与记录。比如目前在零售行业中,个别零售企业采用的是明细化发票,其购物小票与发票合二为一。还有,不少城市的出租汽车发票,日期、里程、金额都清晰记录在上面。通过发票管理创新,就能避免内容、金额与实际不符,从而让办公用品发票不再泛滥。

  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公务卡、银行转账等方式,减少现金流通,这要比依靠发票管理奏效得多。更为重要的是,鉴于眼下办公用品的消耗查起来比较困难,每个单位、部门对于办公用品的消费没有设上限,甚至没有人知道每年到底需要购买多少办公用品,因此,要强化预算制度,不妨增加办公用品预算科目,给每个单位或部门规定一条红线,比如每年人均不超过2000元,超额者按违反财政纪律问责。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整治虚假发票,绝非易事,需要财政、金融、审计与司法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唯有多管齐下,才能从源头撕破办公用品变相腐败的隐身衣。(吴睿鸫)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