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上网时间超过50分钟;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4月22日《人民日报》)
若说国人越来越不喜欢啃大部头著作,这是事实;但若说国人不喜欢阅读、阅读率低下,则未必与事实相符。阅读并不一定是捧着经典著作细嚼慢咽,“浅阅读”也是一种阅读;阅读并不一定是阅读纸质图书,网络阅读、手机阅读、PDA阅读、光盘阅读同样是阅读。在这个网络兴盛、新媒介兴起的时代,仍将阅读定义为阅读纸质图书、经典著作,恐怕是一种夹杂着傲慢的偏见。
那些时常感叹中国人阅读率低下的专家学者,不妨去看看韩寒的博客,他的博客访问量达到近6亿次,一篇博文阅读量几十万、上百万次属于常态;也不妨去看看李承鹏的博客,他把小说《李可乐抗拆记》发布在博客上供网友免费阅读,40多万个读者在线看了这部小说;还不妨去看看备受争议的百度文库,有多少人在那里尽情享受着免费盛宴……如果再算上人们阅读网络新闻、论坛热帖,以及无数人夜以继日地发表、评论、转发微博,可以说,中国民众的阅读与创作热情从来没有这样高涨。
“没人逛街,不等于没人购物”——这是淘宝商城的广告语,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网络时代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同理,时代在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买书的人不多,不等于读书的人不多,图书市场不景气,不等于人们的阅读率低下。
有专家学者会说,这些“浅阅读”浮躁而且有害。这种说法同样令人怀疑。把书捧在手上读就一定比在网上读更深刻吗?显然只是阅读习惯不同罢了。书籍就一定比网文更有价值、更有营养吗?不一定,很多网文甚至包含着书籍无法“包容”的独到见解与思想价值。读经典著作就一定更高雅吗?我想起著名专栏作家刘瑜说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有些所谓的经典著作,不过是因为晦涩难懂又有很多人装模作样地读它才成为经典,吭哧吭哧啃半天,结果云里雾里——那么还不如读些通俗易懂的文章,比如北大教授贺卫方那篇著名的博文《为了法治,为了我们心中的那一份理想》,其闪耀的智慧火花以及给予人们的思想启迪,并不逊于很多所谓的经典著作。
别再以图书销量、经典著作的遭遇来判断中国人的阅读率,别再固执地认为传统阅读才是阅读,别再以传统甚至傲慢的眼光看待“浅阅读”和数字阅读。时代在变,媒介在变,人们的兴趣和选择在变,一定要把人们拉回到传统阅读时代,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浦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