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库统计,截至4月10日,A股共有155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年报,其中1377家获得政府补贴,合计金额超过770亿元。记者梳理历年年报发现,自2004年以来,“两桶油”10年获政府补贴累计超过1250亿。此外,政府补贴成了部分上市公司扭亏盈利的法宝,一些*ST公司靠此方式避免退市,长期留在资本市场(4月15日《新京报》)。
政府补贴部分企业,是不少国家的做法。在我国,政府补贴某些企业经常会引发争议和质疑,比如说,地方政府乱补贴ST公司,被质疑是在扭曲上市公司真实业绩,拿老百姓的血汗钱来挽救劣质资产。
从相关报道看,三类上市公司一般能获得政府补贴:第一类是业绩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如ST公司,政府补贴的目的是帮其起死回生;第二类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行业企业如中石油,一般补贴政策性亏损;第三类是受到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的企业如高科技公司。目前,受质疑最多的是前两类企业,第一类不该拿公共资金来救;第二类多是垄断企业,利用垄断地位已经获得巨额收益。
其实,政府补贴某些第三类企业也值得商榷。比如,不少高科技企业过于迎合国家和地方补贴政策,主要是靠政府扶着走,与市场越来越远。
甚至,一些企业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政府补贴,而是通过行贿、造假等方式骗取各级政府补贴。例如,去年媒体披露,8家家电企业被曝造假骗取国家补贴超过9000万元,让原本为消费者受惠的政策背离初衷。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政府补贴企业的乱象进行彻底调查并纠正,既要重新划定补贴范围,也要缩小补贴规模。对必须要补贴、扶持的企业,理应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甚至有必要征求纳税人的意见,因为政府补贴企业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垄断企业本来就是市场上的强者,与其补贴强者不如去补贴市场上的弱者——中小微企业。
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就业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GDP总量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以上。同时,中小企业还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如果把补贴上市公司和垄断企业的真金白银,通过减税等方式补贴中小微企业,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显然要比补贴上市公司好很多。
如果把每年补贴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部分投入社保、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就能弥补长期以来的民生欠账,这不仅能在政治上获得加分,也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另外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果,因为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稳增长的基础。
既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政府就不应该再给企业输血、喂奶,而是让企业自己去造血,依靠市场来成长。如果总是依赖政府补贴,企业恐怕永远也长不大。众所周知,政府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补贴企业,都是在拿公共资金制造市场不公,因为只有少数企业获得政府补贴,而大多数企业却没有获得平等待遇;上市公司等大企业获得政府补贴,更不利于中小微企业去竞争。(张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