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和金融也有公共品的属性,政府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提供适当的道德规劝、常识教化与机制引导
“央行实施SLO回笼千亿资金”“IPO重启箭在弦上”“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这些财经新闻的标题是何含义?把钱存在银行里,能不能跑得过通货膨胀?股市有风险,创业板、中小板是否适合涉足……听闻概念种种,往往产生“最熟悉的陌生人”之感。
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市场经济的必修课,一条条貌似过于专业的金融知识,并非和普通人无关。日前,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陆消费者金融知识的得分只有50.36,与我们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极不相称。
“财商”,15年前由两位财经圈里的美国人提出,让一本《富爸爸,穷爸爸》轰动世界。顾名思义,这一概念本意为“金融智商”,指创造和管理财富的能力。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君子喻于义”等观念涵养了我们独特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必需的道德支撑,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然而,“言义”与“言利”并非决然对立,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到来,当经济学、金融学等“显学”越来越进入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及时补上“财商”这一课。如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抑或职业、公益培训,依然回避金融、投资、理财这些关键词,就可能成为发展中的短板,很难跟上时代的节拍。
其结果,房价上涨时,各路炒房团一路追高;房价波动时,竟又打砸售楼处。在国内盲目崇拜洋奶粉,在国外疯狂抢购奢侈品,有了钱不清楚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受了损不晓得救济渠道哪里寻找,这样的消费心理,谈不上合理,更难言高端。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富起来的中国人才能学会运用货币杠杆为自己添幸福。
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拥有成熟的消费者、投资者。懂不懂金融,会不会理财,与个人接受的教育相关。但金融和理财,一定程度上也有公共品的属性。小富即奢,过度超前消费、投资,不利于产业结构可持续的优化升级;非法集资,造成的金融“庞氏骗局”,让参与者上当,还容易导致实体经济的空心化。从公益性角度考量,为资本市场奠基础,为宏观经济筑基石,政府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提供适当的道德规劝、常识教化与机制引导。
新一轮改革中,中国证监会更加突出了投资者教育的权重,将之作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要诀。的确,提升投资者素质与判断能力,同时用法治兜住底线,才能让投资者共享“赢的机会”。相反,一些领域的风险警示与教育的滞后甚至缺失,比如保险单背面密密麻麻的小字,往往成了没人读得懂的天书;理财产品随意承诺收益率,赔了钱后又以百般理由拒不兑现,这些都成为干扰“财商”的外部阻力。
其实,尽到教育的义务、监管的职责,提高参与主体的财经素质,政府部门也就为自己卸下了担子,从而可以放手让金融市场在规则下自由竞逐,守望实体经济的繁荣。《棋经》上说,“宁输数子,勿失一先”,置于有为、无为的语境观之,公共部门提供学习财经知识的机会,引导普通人先“满脑子”、后“满袋子”,恰恰是以“有为之治”开“无为之花”的一着先手棋。
即使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英国,金融理财教育也是反复争论之后,才在今年走进中小学课堂。市场经济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不过短短数十年时间,还需要一个接纳、适应的过程。涓流汇海,春华秋实,唤醒民众的“财商”,焕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我们终将换来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实现个人财富与社会责任的双重增值。(周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