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行政治校,让大学跑回正道

时间:2014-04-03 10:36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的发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就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审批。(《人民日报》4月2日)

  一方面,这种行政审批表面上看是国家对学科建设的重点支持,但又有不少重点学科被作为办学的重要政绩,于是在学科建设中急功近利。另一方面,高校在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中弄虚作假:从外校直接引进一个团队,聘请院士兼职“充数”——搞人才“假引进”还有主动为海外人才编造材料,以入选某一计划,因为某一计划的人才也是重点学科的指标。

  但仅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还不够,改革要有效还需以管办评分离为基本思路,清理现存的所有相关评审项目,建立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和专业机构评价的新体系。

  首先,应一刀切取消所有已经被评上的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方重点学科评审。否则,已评上的学科连淘汰压力也没有了。更进一步,还应该消除重点学科传统观念,如果教育部门、高校就以最后一次评审结果来定位高校的学科实力,那么,行政审批的影响就一直存在。

  其次,要防止出现新的行政审批,或者具有极强行政色彩的行政评估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家重点学科审批之外,还有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这一评估在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后,极有可能取而代之。只要行政治校存在,急功近利、政绩思维和弄虚作假的土壤就在。

  再次,要进一步取消所有行政性质的行政审批、评价,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精品课程,以及行政主导的各种教育工程、人才计划,与此同时,积极培育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只有行政退出教育评价,才能给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提供空间,当然,针对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政府部门要发挥宏观监管的职能,明确评价机构的资质、治理评价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有人担心,在行政审批和评价退出后,学校的学科建设,会不会没有了方向——以前都是按行政指标办学,听行政指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大学内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即学校所有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应该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在这种办学机制中,大学才会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也才能坚持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深入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是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动真格放权,以及建立政府放权之后的学校治理新体系,是两大支点。前者涉及政府改革,后者要求建立现代学校。如此,才能极大程度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让大学跑回正道上。(熊丙奇)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