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新城”到“改旧城”是发展模式转型

时间:2014-01-20 15:19   来源:羊城晚报

  在刚刚召开的广东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广州代表团参加讨论时称,广州目前的城市建设水平还不高,要用好“三旧”改造政策,提升广州城市建设水平。广州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在城市发展上转变观念,从“建新城”的城市扩张转变到“改旧城”的城市提升。

  几年来,广州在实施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建新城”与“改旧城”都有所拓展。一方面,提出了“123城市功能布局”,即建设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设想;同时,要在南沙建设一个“新广州”,并推出中新知识城、海珠生态城、广州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花地生态城、空港经济区、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等9大战略性发展平台。显然,广州在“建新城”方面的想法、规划、措施都较多,对城市定位和品质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另一方面,自2009年至2012年,国家给予广东省特殊的“三旧”改造政策。广州抓住了这个机遇,在“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中都有所摸索,并多少解决了“亚运城市”建设的用地问题,也通过“猎德模式”使城中村改造取得了突破。现在,“三旧”改造政策将延续下去。

  但比起“建新城”,似乎“改旧城”遇到的困难更多,有关部门也似乎更青睐“建新城”。正如胡春华书记所说,目前,广州的城市建设水平还不高,有大片的城中村、大量的“握手楼”,列入“三旧”改造的土地面积占很大比重。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也直言:“广州现在确实是大而不美,既有高端时尚的商场,又有低矮的握手楼,嘈杂拥挤的批发市场。”在讨论中有12名代表发言,其中有4名代表从不同角度言及广东尤其是广州的“三旧”改造问题。

  不是说广州这几年城市建设没有取得成绩,尤其是亚运会后城市面貌的“大变”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依然很多。与“建新城”相比,“改旧城”的问题更多。

  根据《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到2015年实施1.38亿平方米“三旧”改造,2020年需要完成的改造面积达2.2亿平方米。据测算,为期5年的土地整治规划涉及“三旧”改造资金需2900亿元。而另一方面,国家已经明确表态,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不再新批建设用地。根据这项政策,要以盘活土地存量为主,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而国家还要求控制地方债务风险。这些都使声称用地只够用16年的广州面对“改旧城”的考验更加严峻。

  根据广州市财政局预计,2013年全年市本级土地出让金收入440亿,比年初预算300亿超收近50%。而这些土地收入大多来自“建新城”。这说明,胡春华书记要求的从“建新城”的城市扩张转变到“改旧城”的城市提升,实际上是要真正实现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理念,要认真对待国家控制特大城市建设用地和广州用地紧张的局面,更深刻的是要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这实际上不仅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最近笔者在调研农村泥砖房和危房的改造情况,看到许多空心村和土地的粗放使用现象,这多少与土地改革停滞不前有关。因此,从“建新城”的城市扩张转变到“改旧城”的城市提升,更多还要靠向改革要红利才行。广州是否准备好了呢?(作者彭澎是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