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力度放开金融业包括银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形成一个竞争充分的金融业格局,这将从根本上构建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的良性循环机理。
央行行长周小川说:“我们希望通过竞争,促使金融机构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我们也特别强调金融业主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要搞自我发财之类的东西。”(据12月16日《财经》)
金融作为第三产业本来是在实体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在产业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地与金融资本融合,从而产生金融服务业。金融企业从服务实体经济中获得报酬利润,这种报酬利润是实体经济实现的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从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业来看,特别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银行分析,其利润回报率远远低于所支持的实体企业。
况且,金融资本一旦与产业资本融合后,就将是风雨同舟的关系。比如:银行一旦将贷款发放给企业,那么,决定贷款是否发生风险,是否能够按期归还本息的是企业经营状况。一旦企业经营发生问题,那么,贷款肯定形成坏账,不但不能实现利息收入,而且本金都将血本无归。对于贷款银行来说,与其关心贷款本身,不如关心企业整个经营。
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把金融资源作为自己掌控的一种权力,并不是站在对等、平等的地位上与实体企业发生金融关系。这就出现了金融企业只顾自己发大财,只顾自己的金融资源获取超额利润,而不顾实体经济、实体企业的承受力和死活。最终,所有生产要素包括管理要素、人力要素、资本以及土地要素等都不愿意从事实体经济,已经从事实体经济的都转向房地产领域、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等领域“赚快钱”。
国家透露出民间资本尝试自主设立发起民营银行后,那么多民资蜂拥而至申请筹备银行就可以略见一斑。这表明,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对各路资本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当然,也反映出民资饱受融资之苦,这是以行动对长期金融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自我救赎。
实际上,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如果只顾自己闷声发大财,到头来倒霉的还是自己。如果盘剥实体企业利润过多,使得实体企业经营不下去,金融业支持的贷款等金融资源也将血本无归,最终是一损俱损。在发达国家因为一个企业倒闭,导致银行跟着破产的事情是家常便饭。中国内地之所以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国有性质”的金融企业背靠国家“大树”,造成的坏账由国家埋单,但最终还是由纳税人埋单。
金融企业要有自觉和自我约束,更重要的是应该从改革入手,形成一个金融企业不能也不敢“搞自我发财”的制度机制。比如:较大力度放开金融业包括银行业市场准入门槛,形成一个竞争充分的金融业格局,破除目前由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少数金融企业主垄断金融资源的局面,这将从根本上构建实体经济和金融企业的良性循环机理。(余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