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称银行在招聘过程中,不问能力问关系,有银行的招聘面试官竟直接问:“你父母能拉到存款吗?”……
银行“选才”变“选爹”,招聘会变成“物色会”,能不能拉到存款、有没有资源,成为招聘人才的“砝码”,这种赤裸裸的错位的选人标准,是一种危险的社会信号,如任其发展,将会误导人才成长的价值理念,延误企业单位的创新发展,甚至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系。
首先,错位的选人标准将误导人才成长的价值理念。如果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求学十多载,毕业求职时被一个又一个的用人单位,用所谓的“关系、背景”等前置条件排斥时,而其他一些年年挂科、“会来事善钻营”的学生因其“有背景、有关系”,被用人单位高看一眼、高薪录用时,这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会如何着想?
挫败的人生境遇是否会强化他们“学得好不如有个老爸好”的意识?一股无力感、失落感是否会让朝阳般的年轻人变得暮气沉沉?
其次,错位的选人标准将延误企业单位的创新发展。在效益与生存的背景下,银行招聘一些具有“先天揽储资源”的新员工本无可厚非,但是,事物有利就有弊,如果过于“依赖揽储、吃利差”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进而形成生存路径依赖,而忽视诸如金融服务、投行业务等方面的开拓创新之举,传统银行只会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边缘化。
从这一层面讲,银行一味招聘“有关系、有背景”的大学生进入单位工作,只会强化自身贫乏的盈利模式。同理,对其他企业单位来说,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还得靠人才,而不是靠所谓的“关系户”。
再次,错位的选人标准将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一个上下阶层有序流动的社会,才是良性健康的社会生态体系,从成本效益与现实可能来讲,读书是国人尤其是贫寒学子最有可能改变自身命运,进而实现上下阶层流动的手段,如果用人单位在寒窗苦读的学子即将进入社会的时候,通过是否“有关系、有背景”等前置手段,把有能力的学生排斥在体系之外,这只会不断固化现有的社会贫富关系和阶层分化格局,进而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压抑社会的青春活力。
企业选取人才“不问能力、问关系”,是企业短见的表现,如任其发展,将滞缓社会的发展活力,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进步。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