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网络报料属实的话,那么这两天网上流传的河南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因不满学校管理制度而“打砸”学校的视频,确实让人震惊。有学生告诉媒体记者,学校要求所有学生不管远近必须住校,饭菜质量不好且价格昂贵,种种不合理引发学生普遍不满。9月14日中午有近千名学生参与抗议,一些学生先是砸烂餐厅桌椅,然后又来到超市、教室、西门、宿舍砸坏部分设施。不过,来自校方的说法,却又呈现出另一幅图景。一名教师对记者表示,这场事件只是个别学生与餐厅发生口角导致众多学生围观而已。事实真相究竟如何,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事已然在网络引发热烈议论,而翻看这些评论,对学生“打砸”行为叫好赞赏之声竟不绝于耳。在我看来,这样的“正义狂欢”某种程度上比“打砸”视频本身更让人震惊和忧虑。
毫无疑问,如果事件属实,首先该反思的当然是学校,应该检点现有管理思路和管理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中有哪些问题,甚至有关部门也应介入调查追责,看其中是否有违法违规的“猫儿腻”。然而,纵使学校有各种不是,学生是否曾尝试或求助于其他渠道和手段来表达不满意见?是否非得用“打砸”的形式宣泄愤怒、以示抗议?现场的年轻学生固然容易被一时的集体氛围裹挟,被非理性情绪感染,现场之外围观的人们却不该失去判断是非的谨慎和理性。
这种被围观者想像成“在沉默中爆发”、“揭竿而起”、“有血性”的方式,固然有着反抗现实不公的目标和诉求,也在“打砸”中获得反权威的快感,似乎还通过惩治“坏人”获得虚幻的正义感,但非正义的手段实现不了正义的目标。以非理性、非正义的手段去寻求正义,其实是以另一种方式破坏社会公正。
事实上,类似的叫好之声我们并不陌生。就在一年前的9月15日,多地发生的反日游行中,一些人以正义为名,对同胞购买的日系车实施打砸烧等暴力行径。也是在去年,某地群众为抗议一企业的排污项目,走上街头发出声音、表明立场,这原本无可厚非,但一些人却冲进政府大楼打砸政府办公室……这些行为都曾收获诸多掌声。
当然,如果柘城二高的学生“打砸学校”事件属实,其严重程度与上述案例并不可相提并论,但无论是为反日的打砸行为叫好,还是为打砸政府办公室叫好,或是为打砸学校叫好,其背后的非理性情绪和错谬逻辑却如出一辙。现代社会理应有一些常识性的共识,正义不该成为暴力的旗帜和遮羞布,不该成为暴力的通行证。以恶对恶,并非抵达善的通途。
而从另一角度看,类似的事件也给各级管理者一个警醒。由于社会问题多发,人们对各种社会不公现象已然比较敏感,情绪容易被引爆,这就促使社会管理者必须反思检点自身,及早直面问题,改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而当出现的问题引发社会激烈情绪时,应积极开辟疏通管道,寻求各种疏导之策,这一点至关重要。疏引而非压制,才会使事态不至于恶化成两极对抗,而能良性互动。(包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