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在时令,它是秋天的腰;在天象,月亮比其他时间显得更圆;在农村,它是收获的季节。在传统上,似乎看不出它有更多的特别之处。
但在当今中国,中秋节有一个特别之处,它不在时令,不在天象,更不在“秋收”,而在大城市的路上,尤其是在权力聚集地的城市道路上——越是靠近中秋节,这些城市的道路就越拥堵。在进城的路上,蠕动着挂着外地车牌的汽车;快递业务员穿梭于办公楼与小区之间;连许多单位的传达室,也被大箱小包所堵塞……
“中秋时节礼纷纷,路上行车欲断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秋节已经变成“送礼节”,同时也变成“堵车节”了。
昨天,《人民日报》刊登报道说,一家知名企业的2013年中秋客户关系维护计划显示,今年送礼范围不减反增,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5个区域,总计人数360人,其中仅某一个机构部门就需要送出280多份礼物。“礼单”分5个档次,以董事长、集团等不同名义赠送给部门领导的价值也不同:有的送两瓶红酒和知名品牌的高端手机一部,有的送手机一部,有的送价值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消费卡,有的送会所的会员卡,最低档的送价值158元、298元不等的月饼或其他产品。
这是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下发节日公款送礼禁令后迎来的首个中秋,在送礼方面,应该是十分节制了。如果没有这些禁令,可以想象,在中秋节,在某些城市某些路段,送礼大军将会把这些城市和路段围困,甚至把道路变成停车场。
在古代,具有浪漫情怀的人把中秋节过成团圆、赏月、观灯、吟诗的节日。为什么这个节日被过成了“送礼节”?
其实不仅是中秋节,在别的节日,同样也被过成“送礼节”。连教师节这样最该属于精神层面的节日,也变成送礼比赛的日子,许多家长要为送什么礼物而操心,生怕礼太轻而落在别人的后面,影响子女的学业。
没有人是天生爱送礼的,尤其是那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企业和个人,送礼是经济负担,也是精神折磨。但大家都在送,你就不得不送,否则可能面临升迁、办事等诸多难题。
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关系是重要的生产力。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有没有关系,关系好不好深不深,获益的程度可以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时时刻刻保持和维护关系。要维护关系,就要请客送礼;要请客送礼,就要找一些“正当理由”,而中秋节就成为送礼的“正当理由”。
对中秋节的起源,有人说是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祭祀”是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现代人已大半不信神,而改信金钱和权力之神。如今的“中秋祭祀”,除了少数属于礼尚往来的“拜友情”外,大多是拜“权力之神”。人们知道,一旦得到“权力之神”的青睐,自然就会得到“金钱之神”的眷顾。
从表面上看,资源匮乏是关系显灵的原因,但资源的分配可按规则或潜规则进行。如果是契约社会,那么事情的办与不办,都该遵照契约的规则,就不需要请客送礼拉关系了;如果权力是民众赋予并接受民众的监督,那么权力就会被囿限于服务于民众的框架之内,也同样不需要请客送礼攀关系。没有契约,没有制衡,不守规则,权力就可以恣意挥洒,人们就只能设法撬动权力杠杆来获取正当或者不正当的利益了。
节日本来应该是欢乐的日子,现在却变成操办与操心的日子,这是对节日意义的巨大背离。因此,要还原节日的本义和诗意,我们需要在根源上“动刀”。(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