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带着情绪意气去反击舆论监督

时间:2013-09-10 13: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春节以来,关于“潍坊市许多企业通过高压泵深井排污并形成打井排污产业链”的传言迅速形成舆论热点,让山东环保部门承受了巨大舆论压力。可随后当地政府部门在“掘地三尺”般的暗访和调查中,并未发现“高压泵深井排污”现象。前几天,山东环保部门在微博上隔空喊话,称调查付出了巨大行政成本,要当初转发了这些传言的微博大V向被冤枉的企业道歉,掀起了一场微博论战;近日山东又公布了受“深井排污不实传言”影响的企业名单。

  虽然这场环保部门与微博大V的论战,以握手言和结束,双方在开始的意气之争后达成的共识是“我们彼此的敌人不是对方,而是水污染”,但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反思。看得出来,山东环保部门对“付出了巨大的行政成本”和“无辜被冤枉”仍耿耿于怀,是带着受害者的情绪和还清白的意气公布“受影响企业名单”的。

  虽然调查过程付出了巨大的行政成本,地方形象也在传言中受到损害,但作为政府部门不必带着情绪和意气。虽然耗资巨大,掘地三尺却没有发现问题(不一定就没有问题,有媒体报道称山东排污调查结果与此前环保部结论有偏差,环保部5月公布的华北平原排污企业地下水污染专项检查结果显示,山东有14家企业存在污染地下水的违法问题),但这并不是做无用功,而是一个政府用点滴行动重建公信力的过程。耗时费力的调查,是政府部门在面对质疑时应尽的义务,既是给公众一个交代,也是给企业一个交代。现在调查结论有了,应该以“给舆论一个交代”的心态去公布结果,而不是充满对抗和怨愤:瞧,你们看,根本没有你们所说的“打井排污”,我们被冤枉了,要向我们道歉。

  调查所耗费的行政成本,某种程度上,是政府部门为失去公信力而付出的代价。之所以出现“许多企业通过高压泵深井排污并形成打井排污产业链”,有造谣的成分,造谣传谣者也已受到惩罚。但为什么这样的传言出现后,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那么多人轻易相信并产生强烈恐惧了呢?有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缺乏媒介素养而轻信轻疑的原因,更有政府部门缺乏公信力的原因。在看到了无数让人震惊的污染丑闻、环保部门的不作为、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的保护之后,舆论和公众对政府的环保执行力充满怀疑,完全相信无良的企业会在不负责任的环保部门“保护”下干出“深井排污”这种缺德事儿来。

  在环保部门说什么公众都不信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最笨的办法,一个个地排查,以掘地三尺的力度去自证清白,还企业以清白。

  这个过程确实耗费了巨大成本,政府被误解,企业被折腾,先后出动执法人员1.87万人(次),排查涉水企业5400多家(次),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反复排查。即使成本很高,也是环保部门为修复公信力而付出的代价,信任坍塌是很容易的事,而重建则非常难。一两次排污丑闻,就能侵蚀民众对环保的信任,而想要把丢失的公信力重拾回来,则不那么容易了,需要一点一滴地重新赢得信任。山东环保部门这一次所做的工作,就是重建信任的努力,在自证清白中自我救赎。

  被冤枉了,付出了巨大行政成本后,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情绪化的反击,而应该是更加爱惜权力的羽毛,珍惜公信力,严格执法,加大监管,以可靠的制度监督政府“绝不当污染企业靠山”,从而赢得公众信任。舆论监督是环保部门的朋友,绝非敌人,共同的敌人是污染。(曹林)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