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仅增长 6.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下降 0.2%,3月份中央财政收入更是下降 5.2%。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些统计数字再次警示,当前已经到了各级政府必须削减开支、过“紧日子”的关键时刻。(据 4月 16日新华网)
受经济增长趋缓和一系列结构性减税举措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正告别高增长时代,财政增收压力大,民生支出不能减,这中间的收支矛盾只有通过严控政府性经费支出解决。实际上,即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政府也应该过紧日子。因为政府自身并不产生收入。政府多用一分钱,百姓和企业就要多交一分税。所以,无论是从财政小蛋糕,还是从GDP大蛋糕来观察,大手大脚的政府支出都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幸福感的建立。廉价的政府、在自身支出上会过并习惯过“紧日子”的政府,是社会的恒定期待。
政府要过“紧日子”,不能搞一阵风,而是要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长期坚持。政府过紧日子,首先要在压缩“三公经费”上下功夫。然而,削减政府开支无疑会触动政府自身的利益,这就需要改革者有“壮士断腕”、“自我革命”的决心,更需要出台相关的监督问责制度,不仅让民众能够轻而易举地进行监督,而且要保障监督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政府部门过紧日子,在“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同时,其他一般性支出也要进行严格控制。比如,加强会议费、差旅费管理,进一步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严格控制修建楼堂馆所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把钱用在刀刃上,将更多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长远而言,建设“过紧日子”的政府应当超越包括“三公消费”在内各种单项治理,要改变当前粗放式、划块式预算规则,建立起严肃化、细致化和科学化财政预算。只有将“三公”支出真实有效地装进了预算的笼子,政府自身的种种支出才能从根本上“紧”起来。也唯有如此,政府的“紧日子”才能过成一种习惯,而不是应景的“一阵风”!(文/吕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