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一些地方政府,都应该顺应农民工的新诉求,从农民工的职业健康、技能培训、文化生活、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创造留人的环境。不仅要从硬件上吸引农民工,而且要从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等软性因素上多方面满足农民工的需求。
据《新华每日电讯》2月25日报道,元宵节过后,不少企业和用人单位将再次遭遇“用工荒”困局。记者最近在湖北、云南和四川等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正在出现三大转变:主体从“农民工”到“民技工”,诉求从“吃饱饭”到“要体检”,发展从“讨工资”到“要身份”。地方政府和企业如果不应对这些新变化,忽视农民工权益维护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将有可能遭遇农民工“用脚投票”,加剧用工荒。
前几年,一些地方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持续出现招工难问题。为了帮助一些企业克服用工不足问题,不少地方政府都采取了针对性措施,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近来一些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用工市场的变化困扰着不少地方和企业。
关于用工荒出现的原因,有人将其归结为一些用人单位在用工方面存在不足,没有从情感上使农民工产生归属感;有人提出一些地方产业升级,使得传统地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而技术工人又相对短缺,用工荒其实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从理论上分析用工荒从出现到扩散的因素:一是农民工总量不足,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二是农民工地域分布不平衡,有些地方劳动力富余,有些地方短缺;三是一些企业没有满足农民工的多方需求。四是到外地打工的农民工,现在有一部分回到家乡发展,减少了农民工输出总量。
农民工总量不足,不是用工荒的主要原因。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6亿多人,外出打工人数增加3.9%。以此而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并没有减少。既然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那么,原因就应该从内部总结。一是企业在用工上是否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一些用人单位是否能满足农民工的特定需求?
当前的农民工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心理特征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只要有活干就可以了。不少农民工已经从单纯的体力劳动变成了技术工人,对工作环境有了新的要求;不少农民工从过去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转变成了产业工人,基本脱离了土地束缚,他们要求用人单位像对待城市打工者一样对待他们;还有,一些农民工对家庭生活、文化需求和心理认同有了新的诉求,将用人单位能否提供这些方面的支持和满足作为选择工作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的生存权、保障权、发展权一个都不能少,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除了工作的稳定性,福利待遇的逐步提升,拥有“单位人”的认同感等,都将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去留。
因此,破解用工荒,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一些地方政府,都应该顺应农民工的新诉求,从农民工的职业健康、技能培训、文化生活、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创造留人的环境。不仅要从硬件上吸引农民工,而且要从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等软性因素上多方面满足农民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