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年俗”在为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遭遇冲淡年味的争议。春节期间,许多人收到短信、微博、微信群发的拜年祝福,陷入“回还是不回”的纠结。如今,不少年俗越来越“数字化”,拜年祝福、采购年货、甚至放鞭炮、包饺子,都变成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虚拟应用”。专家指出,技术能模拟“仪式感”,却不能用形式感满足情感沟通的节日内核,亲朋好友间还是多见见面多说说话,才会更有年味。(《文汇报》2月10日)
数字化应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可以以相对不那么严谨的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重构了社会关系连接,让我们得以建立覆盖更广、连接更为便利、两个或多个节点的相互连接更趋松散的社会关系;二是改变了购物、出行等生活方式。这种影响在春节期间得以较为集中的体现,可以说成是“冲淡年味”,让人唏嘘感慨,但需要注意的是,被冲淡、被改变的远非春节,也包括日常生活。
短信、微博、微信群发拜年祝福等做法,实质上体现出松散、淡薄乃至敷衍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当然不可能就是在春节时期,而是来源于平时。因为我们对社会资本投入变得更少,我们需要“维护”的社会关系又大大扩展了,摊在我们与特定某个朋友之间的感情自然不可能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与之同时,数字化应用环境下,实质上连接并不紧密的朋友之间,交流内容中动辄充斥“亲”、“亲爱的”、表情(爱你),素未谋面的网友(博友、微信好友)跟帖、留言、“@xxx”时也大大方方的亮出“求交往”一类的半真半假或者纯粹戏谑的亲密话语。看上去,网络时代、社会化媒体时代,我们在社会关系中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全面化的亲密无间,但在一片闹腾之中,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那不过是说着玩儿的。该孤独的,还是得孤独过年。既然如此,轮到过年的时候,即便有条件见面交流的众“好友”,还是会选择数字化应用来表达祝福,反正华丽丽的祝福语网上一搜一大堆,说得肉麻一点儿也没多大关系。
年俗的“数字化”,包括采购年货、放鞭炮、包饺子等,甚至纯粹变成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的虚拟应用,同样是“数字化”对日常生活的改变延续到春节的体现。具体来说,相关社会人群在网上消费、购物(通过快递收货)、休闲娱乐的习惯已经养成,自然不可能在过年的时候就彻底改弦易辙。
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技术能模拟“仪式感”,但这种模拟的仪式、形式不能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因而要改变网络时代、社会化媒体时代“年味”太淡的情况,我们应尽可能创造亲友见面、聚会等机会和场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让我们的社会关系真正得以部分强化。当然,“年味”太淡,从根本上是因为都市化、数字化改变了我们日常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新建和维护社会关系的方式,过年期间的亲友祝福陷入敷衍化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只是上述改变的集中表现而已。要避免过年时候的尴尬,我们在平时就要尽可能多的增强社会资本投入,珍惜我们认为靠得住的朋友,以心交心,让数字化为友谊的建立和强化服务而不是起到相反的作用。 (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