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该怎么过?

时间:2012-12-21 13:54   来源:东方网

  今天是农历冬至日,市民普遍按传统去祭扫先人,政府也落实市民祭扫墓园交通出行安排。可是在冬至这个农历最重要的节气中,究竟包含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要祭祖拜先,吃馄饨汤团?民间为何有“冬至馄饨夏至面”说法?古诗句“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出处在那里?传统冬至节气中的文化记忆又有多少?恐怕很难有人能诠释清楚。

  冬至作为我国一个非常重要,24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农历节庆,今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历史上的冬至,曾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热闹节日,古代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既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节令,也是冬季来临和规划来年的标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气的冬至,现在应该怎么过?我认为既要祭扫先人,缅怀先辈,也要珍惜当下,团聚亲人,启动冬令健康进补计划、准备个人和家庭的冬季安排、考虑来年的生活、工作和各项安排,还要赋予冬至节气更加现代的文化传承意义,组织专门的文娱活动,和市民传统文化习俗、传承至今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过的更加有现代意义。

  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史证明,中国农历24个节气,蕴含丰富多样的历史传说、农历内涵、节令食文化和许多科学道理,弘扬中国农耕文化的杰出贡献,传统农历节气中包含的智慧和非遗财富,也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任务,但是现今不仅是冬至,24个农历节气已日渐式微,从名称到作用,从传承到如何度过,已逐渐淡出人们记忆和日常生活,不仅青少年不知道农历节气,不会背诵各个节气的名称,蕴含其中的道理和由来都全然不清楚,也鲜有人去探究钻研和有效传承。孰不知,各节气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仍要大力宣传、努力倡导,延续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财富。

  从冬至节气延伸出去,农历节气在几千年农耕文化传承中,积淀了丰富内涵和生动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活动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民俗文化特征。我国古代节日源于季节气候,在农耕文化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24个节气的排定,以严格的天文学计算为基础,这些节气时令构成民俗节日丰富的内涵,指导着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几千年以来,一直都保持着指引农业生产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

  农历节气演变至今的民俗节日,与我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自然季节时令紧密相连,非常科学和完美和谐,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唤醒和激活农历节气中的文化记忆,充分运用媒体和传播渠道,告诉广大市民和青少年蕴含其中的内容和科学道理,提醒人们既重视传统的春节、清明、中秋、端午、重阳等民俗节日,也要重视与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农历节气文化。

  冬至到来之日,在保持各农历节气已有的传承基础上,要结合文化演艺、新闻传播、非遗保护、市民文化活动,组织创新形式多样的传播和竞赛,挖掘其中的深厚内涵,更大层面的来普及农历节气的知识。要告知青少年和市民大众农历节气关系国泰民安、涉及农业生产“五谷丰登”的基本道理,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张扬农历节气中的宝贵知识和科学原理,将农历节气纳入大、中、小学和学前教育的知识体系,创作农历节气的文学作品和系列诗歌、儿歌、说唱等形式,在学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和青少年当中传唱普及,进行生动活泼的传习,还可以纳入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承续范围,发扬光大农历节气的文化遗存,更好的保存农历节气的宝贵内容。绝非只停留在冬至到来,仅仅是去扫墓祭扫,抑或对节气名称的简单图解上。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