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糊"名车"当祭品说开去

时间:2012-12-21 13:54   来源:东方网

  冬至来临,断魂人在天涯。据本市有关部门通报:今年冬至前后,预计本市有223万人次、20万辆车次出行祭扫;其中21日冬至当天可能出现祭扫“极值”,达到108万人次、10万车次;本市殡葬管理部门建议市民错时出行,尽量避开祭扫高峰。

  如今,冬至已继清明之后,成为民间祭祀先人的又一个日子,这使我想起了前些时候在美国有个城市唐人街发生的与祭扫有关的一件事:有位从事殡葬业的华人老板,按照中国人祭祀已故亲人的惯例,除经营传统的纸钱、长锭、冥币之外,又请人扎了一些纸做的劳斯莱斯、宝马、奔驰、保时捷等“名车”销售。不想这下闯了大祸,美国警方认为这是“侵犯商标权”,把他抓了起来,法院起诉后,老板遭了牢狱之灾。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纸糊的劳斯莱斯、宝马、奔驰、保时捷等“名车”,无非是祭祀用品,在仪式上烧了就完了。值得如此小题大做?岂非不近人情!但冷静下来细细一想,这里面固然有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过从他们对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权的重视中,可看出国人经营商品的轻率,对知识产权的漠视,从中也值得反思我们的祭祀理念,祭扫方式。

  可不是吗?清明、冬至祭祖扫墓,凭吊先人,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和行孝品德的生动表现,是二千多年来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但无庸讳言,我们的祭祀理念,祭扫方式确实存在许多不文明、不科学的地方。比如祭品,不仅有酒食果品、纸钱冥币,现在还时兴扎纸洋车、洋房,以及家用电器,甚至还有烧纸糊的小姐、麻将牌等;又如祭扫方式,大多躬行墓祭,不仅焚香燃烛烧纸钱,而且要磕头跪拜,燃放鞭炮,弄得墓园乌烟瘴气,吵扰先人不得安宁。同时由于清明、冬至集中出行扫墓,往往造成城市道路拥堵,公路长龙蜿蜒,这些陋习与我们倡导的文明、低碳、绿色的祭扫方式显然是不相符合的。

  其实,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随着岁月的交替,祭扫方式也是不断改进的。比如古代清明祭扫,常有折柳之举,用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宛如战士的伪装帽,招摇过市,引以为时尚,并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现在随着社会的嬗变,折柳之举早已淘汰了,因此我们也不妨与时俱进,来个文明祭扫。

  那么,什么是文明祭扫呢?我以为有两点,一是墓地祭扫。我想起真禅法师生前曾对我说,他主持的玉佛寺大力提倡善男信女要文明敬香,反对点腊烛,烧高香,而是倡导“上三支清香,表一瓣心意。”因此,我们在墓地祭扫不妨来个“上三支清香,寄一腔哀思”,上仰苍天,下叩先人,遥祭父母在天之灵,佑子孙人间福康。同时要避免冬至扫墓高峰,也可错时出行,只要孝心在,不必争正日。二是网上祭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和本市都有此类网上祭祀服务平台,你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网站为已故亲友建立“纪念馆”,“纪念馆”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你可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祭奠活动,诸如点烛、烧香、敬酒、点歌、献花、植树等,皆可信手完成,并随兴可发追思留言、挽联和纪念文章等;而且还可把先人的生平简介、历史照片、纪念文章、个人作品、声像资料等永久存放在纪念馆内,供后人缅怀追忆,甚至可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亲友召集在这个网络平台上进行“家庭追思会”等活动。网络就是这般神奇,你无论是献一束鲜花,还是敬一杯美酒,都会有一种亲临其境的神奇感觉。当然祭奠活动可向公众开放,也可私密进行。

  我想,这才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祭扫方式!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