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城市,一流大学”纯属谬说

时间:2012-12-10 10: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一流城市,一流大学”,这是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在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时所提的口号。其涵义有二:一是一流城市,需要建设一流大学,如果没有一流大学,很难成就为一流城市;二是一流大学,要依托一流城市建设,离开了一流城市,大学要建成一流很难。

  这个口号很具迷惑性,从教育和文化角度说,大学确实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同时也可为城市的文化繁荣注入活力;而从大学办学角度分析,城市可以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源,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等实践机会。

  可是,如果就此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却极有可能陷入功利办学的误区。一方面,城市在建设大学时,希望大学能对城市有现实回报,比如在本地招收更多的学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如此一来,一流大学就不是为全国、全世界服务,而变成了为当地服务——按照一流城市,一流大学的思路,大学要是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城市要大学来干什么?

  另一方面,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希望从政府处获得资源,或者在当地寻找办学资源,这导致大学寻求办学资源的渠道极为狭窄,也造成大学对地方和政府的严重依赖。这带来两方面后果,其一,大学会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因为城市资源丰富;其二,由于政府掌控着学校的主要办学资源,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严重缺乏,进而很难办出特色,也难以成为一流。

  我国的大学建设就出现了上述问题。过去10年间,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建原有的全国重点大学,地方政府为全国重点大学投入一定的办学经费,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全国重点大学都出现一个现象,即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急剧上升,有的高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甚至超过50%,全国重点大学俨然成了地方大学,这显然与一流大学生源的多样化严重背离。

  在城市的发展中,政府部门还有一个战略是“产学研一体化”,把大学作为推进这一战略的中心。大学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可是,却必须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在“产学研”战略的推进过程中,不少大学迷失了方向,产、研变为了重要任务,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才培养。

  另外,我国大学的办学资金来源十分单一,主要靠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社会募捐极少,这就决定了大学在发达地区、大城市,可以获得更多办学资源。几年前,我国内地省份在地级市兴办了一批本科院校,现在这些学校都想搬迁到省会城市办学,原因就在于学校在中小城市,吸引不了生源,而当地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也不多,加之地方小,学生实习机会少,所以,大学还是想办在大城市里。

  这和国外大学的发展模式,很是不同。在美国,有不少一流大学,并不在大城市,而就在小镇上。比如,前些年位列福布斯排行第一的威廉姆斯学院,就在一个小镇上。笔者曾去参观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也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之所以学校办在小镇上,也能办出一流,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很广,不局限于向地方政府伸手(政府的拨款在学校的收入经费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其次,学校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教师和学生专注于学问,而不是陷入浮躁的社会之中。很多人会担心这样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书呆子,没有动手能力,可实际情况却相反,由于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师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比如上一门课,要阅读近10本书,撰写若干篇课程论文,参与很多讨论课。完成了学校的学业,学生就培养起很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不高,学生才会逃离课堂,跑到校外去实习。这才让学校所处的环境,对学生们很重要——如果学校学不到东西,还关在那里出不去,恐怕要憋出毛病。

  所以,应该摆脱功利思维,重新审视城市和大学的关系。对于大学来说,办在何地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有教育理想,有办学自主权,有现代学校制度。当年西南联大办在云南,固有历史原因,可其取得的办学成就表明,成就学校的基本办学制度,在形成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办学制度之后,再获得外界的更多支持,学校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不但当地受益,全国、全世界都会从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受益。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