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做一件好事,都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存入公交公司为员工所开的“道德银行”账户中,当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量,还能兑换相应的奖品。浦东公交金高公司推出了这项“好人好事不白干”的活动。(《东方早报》11月11日)
虽然说道德的本质是个体自治,但道德的范畴又不仅仅限于自治——道德的“生效”,还需借力同声共气的集体环境。无疑,“道德银行”在此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培育平台的角色。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道德培育方式狐疑满腹,“道德货币化,这是不是过于功利?”“道德都可以买卖,那还有什么不能买卖?”我倒觉得,这未免过于矫情。
一方面,不管你承不承认,道德在各种行业、各种场合已经越来越稀缺:为了多增加收入,医生可以过度诊疗;为了争抢一个座位,乘客可以拔拳相向……我们一边执著于“道德靠自觉”的心理认同,却一面迷惘于“道德总是不自觉”的道德生态,而如果继续让这般“道德悖论”纠缠下去,“道德重建”恐怕只能流于空谈。因之,与其谈论道德,不如践行道德——哪怕它最终被证明并不可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道德银行”设立的本意。“道德银行”的重心落在道德培育而非物质奖励。它所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暗示。通过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制度化渠道,建成公序良俗的平台,最终让公共道德喷薄而出,沛然莫之能御。
社会的进步,不是靠一帮精英去触碰道德的上限,而是靠普通人一起,一点点抬高道德的下限。我们可作如是观:浦东公交金高公司推出的“道德银行”也是抬高道德下限的尝试。(王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