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吃药何时不再"靠掰"?

时间:2012-10-22 14:35   来源:东方网

  “一片直径不到1厘米的药,怎么分成两份甚至四份?”一些家长反映,去医院给孩子开药,常常出现“半片”“四分之一片”的剂量,但从药房拿到的药却是成片的,服用时只能用手掰。掰不了的就磨成粉末,用温水溶解后,根据刻度分给孩子服用。(10月20日新华网)

  儿童专用药奇缺,给孩子治病时医生经常面临无药可开的尴尬局面早已见怪不怪。就在今年9月份举行的“儿童用药问题”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市场90%的药物都没有“儿童版”,多数是成人药的“减量版”,国内市场90%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正因为如此,目前临床上确定儿童用药剂量大多是通过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来决定,即“基本靠掰”。

  殊不知,给儿童吃“成人药”,不到指甲盖大小的一片药得平均分成N份来吃,太不方便不说,最怕的是掌握不好量,导致孩子发生中毒等危险,小病也成大病。比如地高辛、西地兰、氨茶碱等,少有适合儿童的剂型,临床上很难掌握用量,致使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又如用于小儿退热方面的部分成人药里含有大黄,成人可能不是很敏感,但小孩服用会引起腹泻……

  毋庸讳言,儿童吃药“基本靠掰”,会导致剂量过小或过大,这样,不仅难以保证用药的首要目的——有效治疗疾病,而且还会引发诸多用药安全隐患,实不可取。人们不禁要问,儿童专用药奇缺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其实说穿了,还不是因为“钱规则”作的怪。

  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医药业商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生产儿童药品的药厂寥寥无几,能够自主开发儿童新药的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些药企负责人认为,儿童药品新产品投入高、开发周期长、利润低、成本大,且在研发、转让、生产、使用、销售等诸多环节缺少政策支持等。

  药企不愿生产儿童药的“症结”找到了,关键是如何“对症下药”。换言之,确保儿童用药安全,仅等药企“良心发现”还远远不够,所以政府一方面应想方设法给药企灌输“道德血液”,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儿童药品研发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对儿童药品生产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产业扶持政策。可以说,儿童用药能否告别“基本靠掰”的历史,政府的态度决定成败。

编辑:高斯斯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