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检总局上周最新公布的一批进境不合格食品通报名单中,新西兰“奥兰超级金装婴儿配方奶粉”共26吨因碘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被退货。国家质检总局每月都会公布进境不合格食品通报名单,法晚记者统计了14个月以来的通报名单,发现共有34批次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被销毁或退货,其中四分之三为婴幼儿奶粉。(10月16日中国经济网)
奶粉进口检测不合格,不是偶然,已经多次,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今年7月17日,公布最新一期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中,来自荷兰和德国的8个批次洋奶粉,被判定不合格;时隔一个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进口不合格食品、化妆品黑名单,包括一款亨氏婴儿配方奶粉、帕斯卡儿童酸奶在内的多种进口乳制品不合格,被拦截在入境关口;而此次又一曝光,可见洋奶粉问题不少。
问题奶粉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但即使是屡次的曝光洋奶粉问题,也还有不少人对其偏爱,从洋奶粉一涨再涨的趋势看,洋奶粉仍有宽阔的市场。为何国人对洋奶粉如此的青睐?除了对国内奶粉表现出担忧,更在于崇洋心理,即使是一再发现洋奶粉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此种心理也难以削减,这是因为:进口奶粉关系到信誉,把关非常的严,不仅出口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而且进口国把关更严,即使是小问题,也休想蒙混过关。而国产奶粉却不一样,监管范围非常广,难度非常大,从饲养到收购、储存、加工,出厂,销售等等,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把住,就有可能出现问题,相对于进口一道关卡否决,不知要复杂多少倍?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外洋奶粉出问题被发现了,将之拒之门外,是好事,更让公众感觉到具有安全感:差的都过滤了,坏得都销毁了,剩下的应该是合格品,也就是说,洋奶粉有问题被拒之门外,进入口岸的洋乳品更纯。
对洋奶粉的崇洋心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对进口的监管放心,如果国内的奶粉能象洋奶粉一样,让其还未在市场现形就消失,或者说每一个环节都能象对进口奶粉那样毫不放松,毫不留情,消费者的崇洋心理就会相应改变,可是,多年来,问题乳品始终难以杜绝,要么产地出问题,要么配方出问题,要么储存出问题,让人如何放得下心。
因而,要调剂消费者的“口味”,改崇洋为“崇内”,还得在在工艺、配方等方面下力,尤其是要在监管上严格把关,不让任何超标、低质奶粉进入市场,由此,崇洋的心理就会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