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大决策、项目、事项”中的民意表达更充分,事前麻烦一点,会给事中、事后省去更多的麻烦。
统计显示,江苏全省完成的“稳评”项目,已从2010年前的1883件增长到2011年的5353件、2012年1月至8月的3389件,今年已有58个决策或项目被暂缓或不予实施,其中13个被否决。当前,在江苏,当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实施之前,均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邀请各类专家评估,及时化解其中矛盾。这就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即“稳评”。(9月13日《东方早报》)
“决策一出台、问题跟着来”——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教训:大拆迁、大项目、大建设,各级政府加快了发展步伐,但由于重大事项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顺社情民意,给维稳工作遗留了太多“马后炮”问题。决策时领导关着门、拍脑袋,一旦披露后“群众反响很大”,又骑虎难下、覆水难收,掉头纠正要支付很大的社会成本,从厦门PX事件、大连PX事件,到瓮安事件,以及近期的启东事件,无不验证着这一点。
看着“稳评”这个概念,不由得假想:如果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能经过“稳评”的检验,那些群体性事件是不是完全可以避免,各种社会矛盾是不是就可以消除在萌芽状态,甚至消除在胚胎当中?起码,这是非常可能的。“江苏各地经过稳评的重大事项,在实施后没有引发一起规模性群体性事件”“稳评落实较好的地区,信访总量连年持续下降”——如此疗效,岂不是“稳评”最大的广告?
耐人寻味的是,根据淮安市政府相关信息,这些年来“已有来自河北、广东、山东等30多个省、市的50批次考察团专程来淮学习取经”,但“稳评”的经验在其他地区似乎没能落地生根,有效地推广开来。可以想象,“稳评”是一个很繁琐的工作,要通过各种信息公开方式,利用各种渠道,充分了解群众诉求,与各种利益主体充分沟通,做综合判断,这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也需要对民意的敬畏。而很多项目上马时总是匆匆忙忙,领导总希望赶英超美地跃进快上,不愿意“瞎耽误工夫”,所以他们会本能地排斥,自负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个环节省掉了,貌似走了直线,实际上要绕更大的弯。有些项目不科学,霸王硬上弓是不行的,你不叫停,老百姓会抱团叫停的。
风险点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要真正来源于群众。事前麻烦一点,会给事中、事后省去更多的麻烦。所以,“稳评”不仅仅是社会维稳的需要,更是民主决策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会增强保障社会发展方向健康正确的免疫力,这些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不走民主程序、独断专行,我们会走到沟里去的,事先不评,等出了问题再评,学费代价要高出多少倍去。鉴于此,“稳评”经验应该向全国各地强制推广,让“重大决策、项目、事项”中的民意表达更充分。
“稳评”的经验,应该作为民主决策的必要条件,尽快从上往下强制推广。当然,需要推广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整套相应的制度:没经过“稳评”的项目,政府部门不予审议;不经过“稳评”的项目,相关部门不予审批;从安排上,要解决“稳评”主体的公正性问题,通过透明监督避免操作“稳评”的人,被利益集团所左右;也需要明确,因为“稳评”造假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有关责任人、决策者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必须看到,形式上的项目评估好像各地也有一些,问题是很多评估流于形式,找几个“听话”的专家,走走过场;找几个好糊弄的民众,搞个糊弄人的听证会,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完善,来制约并修正这些“伪评”。
我们讲科学发展,我们讲社会稳定,既然“稳评”是联系二者最为有效的一个工具,就应该充分用好这个工具,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它、丰富它,从而充分地润滑社会,它是维稳的需要,也是社会民主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