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按照高考分数高低选拔学生的升学体系不变,“状元热”就将会持续存在。
状元,在能带来巨大喜悦的同时,也同样能造成巨大的伤害。林浩然,一个优秀的高三学生,本应为615分的成绩感到高兴,却因为一场“被状元”的乌龙,使自己和家人陷入了忧郁与烦恼。(6月24日《成都商报》)
这起事件颇具偶然性:在四川高考成绩公布前一天,即22日凌晨,就有媒体“闻讯”赶到林浩然所在学校——富顺二中;至22日中午,富顺二中已有来自各地的多家媒体。富顺二中也无奈地将记者请进了学校,与林浩然面对面……可就在这之后4小时,这最终被证实是一次误传。
这样的“乌龙”事件当然令当事考生很受伤,同时也再次表明,如果我国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状元”情结就难以消退。在当前以分数为重要录取标准的高考制度中,高考科目的最高分获得者,定然是各中学、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
虽然大家清楚地知道,“状元”只能反映知识教育的一方面“成果”,并不表明这个学生就是最优秀的学生,更不能由此推论今后其就会成为杰出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高校来说,招到“状元”的多少,体现该校的招生政绩;对于中学来说,培养出一名“状元”,将是无限的荣光。这次当事的中学,就已经准备好了庆祝的礼花,对于考生来说,这成为一种重要的“身份”,即便今后泯然众人,这也是人生中最光彩的一笔。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高校已经意识到,炒作“状元”不利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所以,有高校已经宣布不参与争抢状元,比如北大和清华就表示,今年两校都不会发布任何“状元数据”,并倡导各高校诚信招生、良性竞争。但客观而言,这很难改变整个社会关注“状元”的现实。可以说,只要按照高考分数高低选拔学生的升学体系不变,“状元热”就将会持续存在。
在美国的大学升学中,是不存在所谓“状元”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的满分获得者,不被名校录取,是很常见的。其原因是,大学对考生实行多元评价,SAT的分数只是其中的一个评价指标,且只占25%左右的权重。很显然,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大家不会关注SAT的满分获得者,也不会仅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成绩,而会鼓励学生多元发展。
所以,要让“状元”热降温,要避免“状元”乌龙事件,根本出路是改革高考制度,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全新考试招生体系的构建。(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