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交,大家都有这么个经验:凡对方把话说得太满、拍着胸脯打包票的,自己就得多留点神,备着掉链子;反之,对方把事情说得无比不靠谱,走另一个极端,那干脆就退避三舍,还共事个什么劲呢。
对不靠谱的人可以拜拜,但对不靠谱的医院,拜拜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据媒体报道,在河北钢铁集团舞钢职工医院,3天内有2人不明原因死亡。两名死者家属指称医院误诊耽误治疗。院方表示希望查明猝死原因,但同时也提出“国内医院都是50%的误诊率,这很正常”。目前,院方和两名死者家属仍在僵持。
50%误诊率的提法上一次大规模见诸媒体还是在2008年。时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廖新波发表了博文《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文中说道“从一份资料里知道,医生的诊断确实有三成是误诊: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是50%。如果你住到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他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当然,廖新波也提供了避免误诊的法子:最好是在一家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了,一定要征得第二家医院核实。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信息时报》2008年4月10日)
记得当年50%误诊率这个说法一提出来,就有不少医务界的人士质疑。而作为医疗系统圈外人的普通老百姓,或者说作为吃五谷杂粮必会生病的潜在患者,我们真是不愿意相信廖副厅长的话。谁愿意看个病跟猜钢镚儿似的!
可惜天不遂人愿,舞钢职工医院的同志们又一次跳出来提起这个令人揪心的概率。诚然,无论哪行哪业,都会有出错的时候,更不用说是医学这么复杂的学科了。绝大部分老百姓都不是医闹,也都理解适度的错误。但医生1%的错误,对于患者来说就是100%的遗憾,所以时隔四年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的这个50%,愈发触目惊心。舞钢职工医院之所以作此说,可能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和习惯性地认为患者缺乏理性。用行业的失误来掩护自己的失误,求个法不责众。但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除了彻底暴露医院没有诚意解决问题之外,就是伤患者的心。而如此这般地强调客观引发的后果,就是让患者对医院、医生越
来越不信任。恰如廖副厅长四年前所说,为了降低误诊率,患者只好奔波几家医院,重复挂号、检查、诊疗,然后才能求得一个让自己较为踏实的结果。几次三番上医院看病的痛苦折磨下来,好人也要生病,病人更是没好。医生无端加大的工作量,患者及家属也是怨气冲天,医患矛盾自然冰冻三尺。
如果舞钢医院能换一个思路,放弃这50%的托词,诚恳地与患者家属沟通、依据法律解决矛盾,不失为一种良性的探索。而有关方面也可以此为麻雀,解剖之、分析之、总结之,或可为缓解医患关系提供一种思路。(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