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到大医院看病。挂号排队、电梯排队、缴款排队、化验透视排队……时间全耗在排队上,真正见医生,也就几分钟,三言两语就把你打发了。若挂号迟了,弄不好就得花整天时间。性子急的人,可能旧病未祛,又急出别的毛病来。
随便到广州各大医院走走,门诊楼里都是人头涌涌,形如赶集。每见这般情形,内心里便期盼,医院何时才能有清静便捷的就医环境呢?其实,这样的医院真还有,那便是社区医院。据昨日媒体报道,设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不仅能提供免费体检等服务,医生还是全科大夫,什么病都能看,若签约“私家医生”,更为你专设个人健康档案,长期跟踪,医生还可上门就诊。总之,“着数”多多。
但是,当下不少社区医院却处境尴尬,门诊冷清,开展免费体检、设健康档案等居民们往往心存戒备,尽管家门口就有医生,但人们病了还是舍近求远到大医院,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可谓冰火两重天。
送上门的服务不买账,笑脸却贴上了冷面孔。但这事不能怪居民们有眼不识宝。社区医院不少是由单位医务室转型而来,躲在深巷人未识,知名度自然就低;再说,在假药假军医泛滥的当下,人们对街边小诊所怀有戒备心理也属正常,求医者最信奉权威,抛开技术及医生专业水平不说,大医院至少让人们觉得放心。
早在五六年前,广州即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了街道全覆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居民均可享受就近看病,而且,社区看病的医保报销比率近年也提高了,但多数居民生病了仍习惯往大医院跑。客观讲,要改变人们多年习惯的生活方式,需待时日,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签约率、覆盖率等数字政绩,不仅事倍功半,甚或引起人们反感。而就行业及主管部门来说,也应好好反思内在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社区医院在医保(如报销医药费的便捷性)及常规医疗服务等方面能否跟得上?社区医院拼的就是便捷贴身贴心,门诊设在家门口了,相应制度及服务也需跟上居民所需,否则,近在咫尺却“高高在上”,凡事都“公事公办”的社区医院可能就竞争不过“黑诊所”。
其次,从长远看,应形成专业医院与社区医疗的层级互补结构:小病家门口治,大病才到大医院。但要改变人们的习惯认识,还得有相应措施。比如,建立大医院分片包扶社区医院,专家名医到基层就诊行医的制度,同时,社区医生推荐的病人到大医院能对口或享就医方便,这样,人们既能就近享受名医治疗,又通过社区医生与大医院建起沟通的纽带。若能这样,社区医院何愁缺求诊的病人。(言者)